夏季容易生什么病
夏主心,而熱、暑、濕邪最易傷及心脾,使心、小腸、脾、胃的功能失職。
暑為陽邪,其性升散,耗氣傷津。
夏季氣候炎熱,汗液外泄,,耗傷心氣,從而損傷人體的陽氣。因此養陽養心為夏季養生的關鍵。中醫夏日養生,重在"精神調理”,即,以"心”養生。在夏季,要用"心”來"安神定志”,如此,才能較好地支配陽氣和血脈的正常運行,老百姓也說:"心靜自然涼”。
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
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熱又多雨。人們所說的濕病就多見于這個季節。這個季節里空氣中濕度最大,加之或因飲食失節,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濕,以至感受濕邪而發病者最多。
因其性重濁粘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愈,這是濕邪的病理特征。不僅如此,濕邪亦好傷脾陽,因為脾性喜燥而惡濕,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則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等癥狀。
由于濕的形成往往與地之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臨床所見之下肢潰瘍,濕性腳氣,帶下等癥往往都與濕邪有關。
對于濕,現代科學用濕度來表示,是指空氣中的含水量,物體潮濕的程度。空氣的濕度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對人體有直接的影響。一般來說,對人體適宜的濕度是40%~60%,當氣溫高于25℃時,適宜的相關濕度為30%。秋天,天氣涼爽,濕度適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時節,由于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欲不振,易發生胃腸炎、痢疾等。若濕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從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僅如此,夏季時節由于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發霉、長毛,人也會感到不適。若穿著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吃了霉爛變質的食品,就會引起胃腸炎,甚至導致中毒,所以在夏季一定要重視防止濕邪的侵襲。
但人們不能只顧眼前舒服,過于避熱趨涼,如在露天乘冷,長時間呆在冷氣環境,或飲冷無度,致使中氣內虛,從而導致風寒之邪乘虛而入患上冷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