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很多人胃口不好,消化功能降低,且易出現乏力倦怠、胃脘不舒等癥狀,有的發生胃腸道疾患。因此,炎熱季節必須講究飲食調節,采取相應的對策。中醫認為,長夏在五行中屬土,與中醫五臟之脾臟相應,而脾最惡濕喜燥,所以長夏多患脾胃病,出現食欲不振、腹瀉等癥狀,脾胃是"后天之本”,人若"先天”不足,可通過"后天”食養補之。炎夏來臨,清熱消暑的同時,還要吃對東西,以免傷了脾肺之氣。按照中醫養生學理論,此時肝氣已漸弱,脾臟正旺,飲食養生宜減苦增酸,少食肥膩食品,補肝助腎。
養心神:增靜減怒
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通應。夏與心相通,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立夏后的高溫容易引起情緒焦躁,導致心火過旺,引發各種疾病。特別是老年人,受情緒起伏及氣候外感因素的影響,發生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并不少見。因此,立夏后養心是第一要務。養心要做到"戒躁戒怒”,靜養身心,保持內心安靜、情志開懷,以降心火。
養胃氣:增稀減肉
立夏后常因氣候燥熱而食欲不振,其實這是因為濕熱蘊積在內,腸胃缺乏運化動力的反映。調養胃氣,讓胃口這個吸收營養的"加油站”動力十足,才更有利于食物的消化與吸收。胃喜潮濕,因此多吃稀食是順應胃氣的重要方法。早晚喝些大米或薏米粥。體質弱的人還可以增加一些紅棗或者生姜。這樣既有助于生津止渴,還能幫助滋養胃陽。肉類與油膩性食物則是阻礙腸胃消化的"絆腳石”,在保證每日所需的基本蛋白質以外,最好減少肉類的攝入。
護脾氣:減苦少甜,增酸減涼
1. 減苦少甜
唐代"藥王”孫思邈曾把飲食與季節的變化聯系起來,根據季節的不同和身體的營養需要,將平日里的一日三餐轉變了一種養生健身的方式。他在《千金要方》中就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減苦增辛,即少食苦味,多進辛味。中醫五行學認為,夏時心火當令,而苦味食物盡管有清熱瀉火、定喘瀉下等功用,卻會助心氣而制肺氣,因此不建議夏季多吃,以免心火過旺。甜味攝入過多會生濕生痰并且影響食欲,夏季氣候潮濕悶熱,人體本來就容易生濕,過食甜味更助濕熱,導致胃脹不想吃東西,所以夏季不宜過食甜味。
2. 增酸減涼
中醫認為,脾為化生之源,是人體的氣機樞紐。但如果脾氣不足,吃進的食物就不能順利轉化為水谷精華,或者已經轉化為精華的也不能順暢運送到身體各個臟腑。酸味食物有助于增強脾胃的消化功能,具有健脾的功效。盛夏時節,天氣炎熱,出汗過多容易損耗津液,常吃一些番茄、烏梅、山楂、草莓、葡萄、獼猴桃等帶酸味的水果,能夠斂汗祛濕,有助于生津解渴、健脾消食,增進食欲。
而提起夏季酸味食物,我們不得不提起酸味水果的加工精華-酸梅湯,酸梅湯是中國傳統的夏令飲料和解渴妙品。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據說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知道用梅子提取酸味作為飲料。酸梅湯憑借去油解膩,健康天然的特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現在仍然受到北方人的追捧,也使得北方人也擁有了獨特的"酸梅湯情結”。酸梅湯品牌則又以九龍齋酸梅湯為上等優質,九龍齋以上等青梅作為烏梅原料,將篩選出的青梅果實煙熏,形成有著淡淡煙熏味的烏梅;然后再將烏梅、桂花、甘草、陳皮與山楂等原料根據秘方所示一起放入純凈水中熬制。在經過兩次七十分鐘的熬制后,酸梅湯才再進入冷卻、沉淀、離心、過濾、灌裝等環節,成為九龍齋正宗酸梅湯。
Tips: 炎熱夏季酸梅湯的功效
酸梅湯的原料是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這幾種材料?!侗静菥V目》說:"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熏之為烏梅。”它能除熱送涼,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亂、痢疾。烏梅一種中草藥,用未成熟的青梅干燥后熏制而成。具有味酸、性溫,有斂肺、開胃、生津、清熱、解毒、調中下氣等功能。是炎熱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飲品。烏梅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2含量極高,是其他水果的數百倍。雖然味道酸,但它屬于堿性食物,肉類等酸性食物吃多了,喝點酸梅湯更有助于體內血液酸堿值趨于平衡。
為了保持正宗酸梅湯醇厚的口感和較高的營養價值,九龍齋在酸梅湯的熬制過程中加入了上等的冰糖,一方面冰糖可以起到"藥引”的作用,充分引發烏梅、山楂消油解膩的功效,另一方面冰糖可以增加甜度,中和烏梅中多余的酸度;并且冰糖還有去火的功效,與菊花、枸杞、山楂、紅棗等配合是入肝和肺經的滋補佳品。但如果采用普通白糖,不僅會使酸梅湯味道甜膩,容易上火,敖久之后還會發苦,既不健康,也影響口感。
3. 補腎助肝
從中醫上來講,肝火旺的人更宜多喝酸梅湯。它不但能平降肝火,還能幫助脾胃消化、滋養肝臟。另外,酸梅湯還是天然的潤喉藥,可以溫和滋潤咽喉發炎的部位,緩解疼痛。因為烏梅含有豐富的粗纖維和花青素,可以促使肌體加快新陳代謝,有效的排出脂肪和毒素,山楂則可以解肉食油膩之毒、減肥消脂,使得脾胃不會因消化過多油膩食物而負擔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