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的新用途
1、皮膚瘙癢
烏梅能潤膚止癢、抗過敏,對血虛風(fēng)燥所致的皮膚瘙癢、癮疹、頑癬等有很好的止癢作用。
方用烏梅6g、生地黃30g、當(dāng)歸12g、赤芍10g、蟬蛻6g、益母草15g、川芎5g、白鮮皮15g、徐長卿15g,水煎服,每日1劑,10劑為1療程。
2、糖尿病血糖下降
烏梅、五味子、炙僵蠶各等分研末為丸,每次服4g,每日服3次。
用藥1~3周后“三多”癥狀可改善,血糖、尿糖可顯著下降。
3、胃酸缺乏
烏梅組方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所致的胃酸缺乏、食欲不振等癥有很好的療效。
方用烏梅6g、木瓜10g、白芍15g、沙參15g、黃芪20g、太子參12g、莪術(shù)6g、綠萼梅8g、生麥芽15g、丹參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
4、慢性非特異性結(jié)腸炎
重用烏梅(一般不少于30g)對慢性非特異性結(jié)腸炎有一定療效。
方用烏梅30g、黃連3g、黃柏9g、細(xì)辛3g、花椒6g、干姜6g、桂枝6g、黨參10g、當(dāng)歸10g、附子6g、白術(shù)20g、枸杞子10g、白花蛇舌草30g,每日1劑,分3次服,一般7日可見效。
5、神經(jīng)衰弱
烏梅有除煩清熱之功效,用于神經(jīng)衰弱的治療效果顯著。
方用烏梅20g、制附子10g、細(xì)辛3g、肉桂6g、黃連6g、琥珀6g、黨參15g、干姜15g、茯苓18g、當(dāng)歸12g、酸棗仁30g、龍骨20g、牡蠣30g、大棗10枚,水煎服,每日1劑,一般3劑可見效。
6、慢性腎炎
烏梅有助腎小管上皮再生,增強(qiáng)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可改善腎臟血液循環(huán),促進(jìn)腎臟功能恢復(fù),對慢性腎炎引起的血尿、蛋白尿有效。
方用烏梅炭、蟬蛻各6g,辨證加入其他中藥,如玉屏風(fēng)散合六味地黃湯等,每日1劑,水煎服。
7、尖銳濕疣
用烏梅洗劑治療尖銳濕疣收效明顯。
方用
烏梅15g、馬齒莧60g、蜂房15g、生薏苡仁30g、紫草20g、生黃芪15g、枯礬10g,水煎外洗,1~2周可見效。
8、足跟痛
以烏梅煎湯加食醋,生鐵熱煅治療足跟痛取得良好止痛效果。
方法
烏梅200g加水2000mk水煎40分鐘,過濾去渣,加食醋200mk,用生鐵塊(300g左右)燒紅放入藥液,2分鐘后取出。
待藥液溫度適中,浸泡腳跟,每晚1次,每次1小時。一般7天可見效。
9、霉菌性陰道炎
烏梅外洗,治療霉菌性陰道炎療效顯著。
方用
烏梅50g、白鮮皮15g、貫眾30g,根據(jù)臨床辨證,還可在上方中加入龍膽瀉肝湯。
每劑藥煎2次,每次取汁200mk,每日洗2次,先熏后洗,再以帶尾棉球浸藥液(藥液煎好后可先取出少許另存,以備浸棉球塞入用)后塞入陰道,6小時后取出棉球,每日1次。
如能配合口服藥,效果更好。
烏梅口服劑量為10g~15g。
10、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
單用烏梅或在辨證組方中加入烏梅,治療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常獲良效。
方用
炒烏梅30g、人參6g、茯苓15g、木瓜10g、赤石脂10g、禹余良10g,水煎服,每日1劑。一般2~3劑可顯效。
烏梅的選方有哪些
1、治久咳不已
烏梅肉(微炒)、罌粟殼(去筋膜,蜜炒)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睡時蜜湯調(diào)下。(《綱目》)
2、治久痢不止,腸垢已出
烏梅肉二十個,水一盞,煎六分,食前,分二服。(《肘后方》)
3、治天行下痢不能食者
黃連一升,烏梅二十枚(炙燥)。
并得搗末,蠟如棋子大,蜜一升,合于微火上,令可丸,丸如梧子大。
一服二丸,日三。(《補(bǔ)缺肘后方》,即《圣惠方》烏梅丸)
4、治痢兼渴
麥門冬三兩(去心),烏梅二大枚。
上二味,以水一大升煮取強(qiáng)半,絞去滓,待冷,細(xì)細(xì)咽之,即定,仍含之。(孟詵(必效方》)
5、治便痢膿血
烏梅一兩,去核,燒過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圣濟(jì)總錄》)
6、治大便下血不止
烏梅三兩(燒存性),為末。
用好醋打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濟(jì)生方》)
7、治便尿血
烏梅燒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綱目》)
8、治婦人血崩
烏梅燒灰,為末,以烏梅湯調(diào)下。(《婦人良方》)
9、治消渴,止煩悶
烏梅肉二兩(微炒),為末。
每服二錢,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盞,去滓,臨臥時服。(《簡要濟(jì)眾方》)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 特色小吃培訓(xùn)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zhuǎn)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