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的功效與作用)烏梅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見過,都吃過,其實烏梅也是一味傳統的中藥材,烏梅的功效有很多,在現代醫學研究中,烏梅的作用被人們發掘的越來越多,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烏梅的功效與作用都有哪些,以及烏梅的食用方法。
1、烏梅的簡介 2、烏梅的功效,3、烏梅的作用 4、烏梅的臨床應用,5、烏梅的藥理作用 6、烏梅的新用途,7、烏梅的選方有哪些 8、烏梅的食用方法
烏梅的簡介
烏梅屬于薔薇科落葉喬木梅的近成熟的果實,經煙火熏制而成。
據現代研究,青梅或梅子汁。烏梅中含鉀多而含鈉較少,因此,需要長期服用排鉀性利尿藥者宜食之。
梅子中國含兒茶酸能促進腸蠕動,因此便秘之人宜食之。
梅子中含多種有機酸,有改善肝臟機能的作用,故肝病患者宜食之。
梅子中的梅酸可軟化血管,推遲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作用。
顏色較黑,亦做成烏梅汁。
形態特征
烏梅是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m左右。
樹皮淡灰色,小枝細長,先端刺狀。
單葉互生,葉柄長1.5cm,被短柔毛,托葉早落,葉片橢圓狀寬卵形,春季先葉開花,有香氣,1-3朵簇生于二年生側枝葉腋。
花梗短,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紅色,直徑約1.5cm,寬倒卵形,雄蕊多數。
果實近球形,直徑2-3cm,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核橢圓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溝槽,表面具蜂窩狀孔穴。
花期春季,果期5-6月。
地理分布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主產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貴州。
此外,廣東、湖北、云南、陜西、安徽、江蘇、廣西、江西、河南等地亦產。
藥材鑒定
性狀鑒定
核果類球形或扁球形,直徑2-3cm。
表面棕黑色至烏黑色,皺縮于擴大鏡下可見毛茸,基部有圓形果梗痕。
果肉柔軟或略硬,果核堅硬,橢圓形,棕黃色,表面有凹點,內含卵圓形、淡黃色種子1粒。
具焦酸氣,味極酸而澀。
以個大、肉厚、柔潤、味極酸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果肉粉要棕黑色。
①非腺毛大多為單細胞,少數2-5細胞,平直或彎曲作鐮九狀,淺黃棕色,長32-400(-720)μm,直徑16-49μm,壁厚,非木化或微木化,表面有時可見螺紋交錯的紋理,基部稍圓或平直,胞腔常含棕色物。
②中果皮薄壁細胞皺縮,有時含草酸鈣簇晶,直徑26-35μm。
③纖維單個或數個成束散列于薄壁組織中,長梭形,直徑6-29μm,壁厚3-9μm,非木化或微木化。
④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胞腔含黑棕色物,有時可見毛茸脫落后的疤痕。
⑤石細胞少見,長方形、類圓形或類多角形,直徑20-36um,胞腔含紅棕色物。
化學鑒定
薄層色譜:取該品粗粉0.1g,加蒸餾水5ml,沸水浴中渚20min ,濾過。
濾液于水浴上蒸干,以乙醇1ml溶解供點樣。檸檬酸和蘋果酸醇溶液為對照品。
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丁酯-甲酸-水(4:2:2)上層液展開,用0.1%溴甲酚綠醇溶液顯色。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本應位置上,顯相同的黃色斑點。
烏梅的功效與作用
烏梅的功效
入藥部位
薔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實。
性味
酸、澀,平。
歸經
歸肝、脾、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
收斂生津,安蛔驅蟲。
治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牛皮癬,胬肉。
①《本經》:"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肉。"
②《別錄》:"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脈,去痹。"
③陶弘景:"傷寒煩熱,水漬飲汁。"
④孟詵:"大便不通,氣奔欲死,以烏梅十顆,置湯中,須臾挼去核,杵為丸如棗大,納下部,少時即通。擘破水漬,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亂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瘧方多用之。"
⑤《本草拾遺》:"去痰,主瘧瘴,止渴調中,除冷熱痢,止吐逆。"
⑥《日華子本草》:"除勞,治骨蒸,去煩悶,澀腸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膚麻痹,去黑點,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為丸,止休息痢。"
⑦《本草圖經》:"主傷寒煩熱及霍亂躁("躁"一作"燥")渴,虛勞瘦羸,產婦氣痢等方中多用之。"
⑧《用藥心法》:"收肺氣。"
⑨《綱目》:"斂肺澀腸,治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
⑩《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諸血證,自汗,口燥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