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小吃:河間驢肉火燒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18-08-27 15:57   4,453 views 人閱讀  1 條評論

河北小吃-河間驢肉火燒:河間驢肉火燒是河北省河間市的傳統名吃。味道外熱里爽,清爽醇香。河間驢肉火燒具有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洛陽。驢肉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肉類,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能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營養補充。

河間驢肉火燒

簡介

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驢肉肉質紅嫩、口感勁道,比牛肉的纖維要細,口感更好,沒有豬肉的肥膩,也沒有羊肉的膻味,所以說驢肉是走獸肉的上品的確不為過。

歷史文化

河間市地處廣闊的華北平原中部。古代曾為河間國,漢代封河間王,是為諸侯,后又設府,地處京南交通要道,明代以后,為通往南方各地的“御路”,相傳道路的寬度為“十八弓”。成為南北通衢大路,俗稱京南第一府。因此,南北風味的各種飲食文化均在這里有所發展,尤其是清末時期,宮內太監,多出于河間一帶,清朝沒落,宮中烹飪高手御膳房太監回到家鄉,流于民間,靠手藝吃飯。因此有話流傳說:“要吃飯,河間轉” ,“天上龍肉,地上驢肉” 自從最后兩只龍在夏朝被人吃了一條、死了一條以后,就只有屠龍術流傳下來了,而驢則在千百年間,繁衍生息,讓人吃也吃不完。堪稱第一人間至味。驢肉的美味,古人早已受用。宋朝學士宋祁路過洛陽,在友人處盤桓數日,詩酒唱和之余,大食驢肉,最后竟吃紅了眼,竟將代步的驢也殺來食之。

據有河間獨特風味的“大火燒夾驢肉”。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的傳說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前來到河間,一書生“殺驢煮秫”招待李隆基,他吃后連說:好吃好吃;清代乾隆下江南,從河間路過,錯過住處在民間吃飯,主人只好把剩餅拿來夾上驢肉放在大鍋里煲熱,乾隆吃后連連稱贊美味可口。經過數代流傳才形成這樣一種形狀(還有一種是圓形的)和風味。河間有句俗語叫:“常趕集還怕看不見賣大火燒的”,這也就是說大火燒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大家對這種食品的喜愛。

河間是火燒驢肉的故鄉,其中有高瑪納、瀛香閣、青林、薄利、恩賜、孫喜樂、天賜米各莊、蛤蟆吞蜜、老孫頭、等在河間乃至全國都頗有名氣的火燒驢肉老字號品牌。這些品牌的創始人,在三十年前,卻大多數都是在集市上賣火燒驢肉的小商販。而米各莊及其周邊的配件市場的繁榮為他們的經濟活動提供了經濟條件,很多趕集賣配件的人都是在集市上吃火燒驢肉。從這時開始,火燒驢肉開始逐步成為河間名吃。

但是,那時的火燒驢肉老師傅思想保守,火燒驢肉制作技術并不外傳。但隨著火燒驢肉市場不斷擴大,它成為人們致富發家的一種生財之道,很多人都想學火燒驢肉制作。而年輕師傅也接受了一些親朋好友的請求傳授給他們火燒驢肉制作技術,于是,火燒驢肉得到了迅速傳播。目前,其技術在老一輩人的基礎之上根據現代人的口味不斷創新,成為大眾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制作方法

火燒是死面火燒,揉好面后,拉成長條,涂上油,再合上兩折,放到平底鍋里烙,溫度不能太高。等火燒基本熟透后,把它放到平底鍋下的爐灶中,爐灶是特制的,邊上可以放得住火燒。這樣,火燒接觸更高的溫度,卻不接觸明火。不多久,火燒外面就會有一層酥脆的外皮,咬到嘴里十分得香脆。 選擇的驢肉大有講究,也要看個人愛好。沒經驗的客人經常是要最純的肉,而驢肉中最有滋味的是有肥肉的肉,驢肉中極少有肥肉,而肥肉也不象豬肉那樣油膩,而是更鮮美、更容易進作料。

把剛烙好的火燒取出來,再由顧客指點要哪塊肉,上秤秤好,在專門的菜墩上切成薄片。如果顧客要求,還可以放入青辣椒,切到驢肉里。再加入香燜,香燜是用烹制驢肉的湯加驢油和淀粉,調制而成,和驢肉的味道相同,可作料的味道卻濃了好多。驢肉火燒好不好吃,關鍵在香燜而不在肉。然后麻利地劃開火燒的一邊,把肉、香燜塞到火燒里邊。一個香噴噴的驢肉火燒便大功告成。

推薦閱讀:

1:傾品小吃培訓

2:廣府湯

本文地址:http://www.www48783.com/16832.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

  1. 小吃培訓班大全
    小吃培訓班大全【站長】 @回復

    驢肉火燒,鹵煮火燒,驢肉火燒加盟,河間驢肉火燒,驢肉火燒的做法,保定驢肉火燒,脆皮火燒,喬東家脆皮火燒,孕婦能吃驢肉火燒嗎,驢肉火燒快餐店加盟,河間驢肉火燒加盟,王胖子驢肉火燒,火燒冰淇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