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須的藥用價值,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18-10-12 13:21   7,445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16.產后腹痛

玉米須50g,水浸20分鐘,后水煎取汁。此為1日劑量,分早、晚兩次口服。服時可每次加入紅糖20g。治婦女產后小腹攣痛,服后痛止,且乳汁增多。

17、糖尿病
取玉米須30克,豬胰200克,水煎食豬胰飲湯,每天1劑。

18、慢性前列腺炎

取玉米須6克,馬齒莧1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每天2劑。

19、急性膀胱炎

取玉米須50克,車前草20克,甘草6克,水煎取汁溫服,每天2劑。

20、腎炎水腫

取玉米須30克,車前草30克,水煎,取汁代茶飲,每日1劑。

21、妊娠水腫

玉米須30克,冬瓜皮60克,加水1000毫升,煎取300亳升,分兩次服,連服5天。

22、特發性水腫

取玉米須50克,大棗5枚,以開水沖泡代茶飲用,每天1劑,連續服1月。

23、消暑熱
在炎熱的夏天,用玉米須3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可以消暑清熱。

24、減肥

取玉米須3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常飲有減肥作用。

25、心血管疾病

取玉米須3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常飲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大有裨益。

玉米須的應用

1、現代用于黃疸型肝炎、膽囊炎、膽石癥等。可大劑量單用,或與金錢草、茵陳、郁金等配用。

2、現代用于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以及熱淋,小便不利等。前者,可與冬瓜皮、赤小豆、馬鞭草等同用;后者,可與車前草、連錢草等同用。

3、用于鼻衄,齒齦出血,出血性紫癜等。可與生地、白茅根、黃芩等配伍。

此外,還可用于消渴證(糖尿病)和高血壓病。可單用大劑量煎服。

若用本品切成短絲,同當歸尾粉混和,燃點吸煙,對慢性副鼻竇炎有一定療效。

玉米須有副作用嗎?

玉米須沒有副作用。玉米須茶是指用玉米須制作的一種茶飲料。玉米又稱玉蜀黍、包蘿,系禾本科植物,各地都有載種。它的花柱(玉米須)性味甘平甜和。

取鮮玉米須30克左右(曬干樣約10克)水煎代茶飲,可降低血糖,適用于糖尿病患者輔助治療,亦有利尿、消水腫的作用。夏季吃玉米,大家都愛光煮玉米,把玉米須扔掉。專家指出,這其實是浪費。

在中藥里,玉米須又稱“龍須”,性平,有廣泛的預防保健用途。把留著須的玉米放進鍋內煮,熟后把湯水倒出,就是“龍須茶”。“龍須茶”口感不錯,喝下去甜絲絲的,又經濟實惠,可以做全家的保健茶。
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的病人喝了,可以降血脂、血壓、血糖。夏季暑氣重,龍須茶有涼血、瀉熱的功效,可去體內的濕熱之氣。它還能利水、消腫。在婦科方面,它可用于預防習慣性流產、妊娠腫脹、乳汁不通等癥。

玉米須怎么吃好

玉米須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東西,我們也知道玉米須雖然是不能直接食用的食物,但是它對我們老年人有很好的保健養生作用,玉米須有降血糖、利尿、止血等作用,巧妙利用玉米須,可保健康,用玉米須巧妙搭配制成藥膳佐餐食用,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款美味的玉米須料理,一起來學學吧!

苡仁玉米須粥

薏苡仁50克,大米50克,鮮玉米須15克,白茅根15克。先煮白茅根、玉米須,20分鐘后去渣,加入薏苡仁、大米煮成粥食用。可清熱除濕,利尿退腫。用于濕熱壅聚型結節性紅斑患者。

玉米須白茅根湯

玉米須30克,白茅根30克,紅棗8個。用冷水浸泡以上三味1小時后,文火煎煮40分鐘,分兩次吃棗喝湯。可清熱利膽排石,適用于肝膽濕熱型膽石癥。

石斛玉米須茶

石斛10克,蘆根15克,玉米須20克。上藥水煎代茶飲,每日一劑。可養陰清熱利尿。適宜少尿無尿伴口干欲飲,皮膚干皺,目眶塌陷癥狀的癃閉患者。

玉米須煲烏龜

玉米須100克,烏龜1只,蔥、姜、料酒、鹽、味精等調料少許。將烏龜肉、烏龜殼與玉米須加水共煲1小時,加入調料調味,吃肉喝湯,每周食用1―2次,連服1個月左右。可養陰補血、降糖降脂,調節血糖代謝。適宜陰虛濁瘀型多寐患者。

玉米須薺菜湯

鮮玉米須30克,薺菜花15克,白茅根18克。上三味,水煎服。可以養陰清熱,涼血止血利水。尤適宜用于治療陰虛的尿血兼有水腫患者。

玉米須煮雞蛋

玉米須100克,雞蛋2個。將玉米須和雞蛋分別洗凈,加水同煮,蛋熟后去皮,復煮片刻,吃蛋喝湯。具有平肝清熱、利尿祛濕之功效,適用于肝郁氣滯型前列腺增生患者。

玉米須健康食譜推薦

玉米須菊明茶

菜譜簡介

1.清熱利膽,消炎排石。

2.適用于膽結石、膽囊炎、黃疸型肝炎等。

食物相克:決明子:決明子惡大麻子。

菊花:菊花與雞肉、豬肉同食會中毒。忌于芹菜同食。

材料:玉米須15克,決明子9克,菊花5克。

做法:將玉米須、決明子、甘菊花用沸水沖泡。

本文地址:http://www.www48783.com/21171.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