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余炭的功效與作用和使用配方
炭藥炮炙的方法可以分為兩種。
一是炒炭
把生藥置于鍋內,小火翻炒至外部枯黑而內部焦黃。
不同的生藥所炒的時間不同,大部分中藥可以使用炒炭法,但頭發以及草類藥物易炒得過度,不宜使用。
二是煅炭
適合血余炭、荷葉、燈心草等藥物。
其中血余炭的鍛造是這樣的:將雜亂的頭發略微理順,盡量不要打結,然后用適量的開水和堿性肥皂(洗衣粉是酸性的,不能用)泡洗2次,每次90分鐘;
再用清水沖洗3次,以見清水為宜。洗凈后攤在簸箕上曬干。曬干后如果仍有纏在一起的小結,要逐一用手撕開,使之成為發絲,再曬干。
這時候才算是全干了。一般曬干后頭發會失去大約20%的重量,例如1000克頭發,洗凈曬干后只有800克。
然后將頭發放在鍋內,反扣一個無耳的小鍋作為鍋蓋,用泥巴封住鍋蓋邊緣,泥上再鋪一層細沙。
這樣泥巴被烤出裂縫時,細沙可以填充進去,同時也可以讓煅燒的煙氣發散出來。
以小火緩慢加熱,等煙氣散去,可以開始測試鍛炭的火候:將水滴滴于反扣的鍋底上,如果立刻“嗤嗤”冒蒸汽,即表示火候已到。
或用黃色的毛草紙貼在鍋蓋上,如果立刻被烤成焦黃色時,便可以停火,冷卻后取用。
略懂醫學知識的人,都會以為血余炭就是頭發燒成灰而已,但仔細研究它的炮制過程,血余炭是炭不是灰。
7
炭是在隔熱密閉下加溫相對燃燒而成的,不像頭發灰是自然狀態下充分燃燒而成的,雖然兩者藥性有相通之處,但藥效差異卻很大。
一個朋友曾經跟筆者談起他遭遇的一件事情。某婦女更年期出血,請他診治。
該朋友仔細診查后給她開了一個處方,其中一味藥就是血余炭。由于他對治療該病十分自信,就和患者說用過3劑藥物后定能見效。
然而3劑藥物過后,該婦女仍然出血不止,又來復診。該朋友又給她做了詳細診查,認為上次處方是正確的,不應無效,于是問這位婦女是從哪家藥房取的藥?
藥品是否齊全?該婦女說是在老家衛生院的藥房取的藥,藥很干凈,不過衛生院一時沒有“血余炭”這味藥。
藥房的小醫生告訴她:“回去找一團人的頭發,然后把它燒成灰,就是血余炭。”
所以還是去正規醫院買血余炭,而自己制作的血余炭或者土法燒出來的發灰,也有功效,但好只用于外敷止血。
血余炭的功效與作用和炮制方法
生理特性
本品呈不規則塊狀,烏黑光亮,有多數細孔。體輕,質脆。用火燒之有焦發氣,味苦。
產地為全國各地。
入藥部位人的頭發。
炮制方法
取頭發,除去雜質,堿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凈,曬干,燜煅成炭,放涼。
性味苦,平。
歸經歸肝、胃經。
功效
收斂止血,化瘀,利尿。
主治用于吐血,咯血,衄血,血淋,尿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小便不利。
相關配伍
1、用于治血淋
常配蒲黃、生地、甘草,水煎服,如血余炭散。(《赤水玄珠》)
2、用于治小便不利
1
常與滑石、白魚同用,如滑石白魚散。(《金貴要略》)
燜煅法:將洗凈、曬干的血余,置于鐵鍋內,上覆蓋一較小鍋,兩鍋結合處用鹽泥貼封嚴固,待泥稍干,鍋蓋上壓一重物,防止鍋內氣體膨脹而沖開蓋鍋。
并在蓋鍋的鍋臍處放白米粒少許。用武火加熱,煅到米粒呈焦黃色時,表示已煅透,離火,待冷卻后剝去封口鹽泥,打開鍋蓋,取出。
在煅制過程中需仔細觀察兩鍋合縫之間的冒氣情況,煅制中鍋內蒸氣穿透封固的泥土向外泄氣并溢出黑色焦油,應掌握只能在鍋的1個方位有1~2個小孔冒氣或外溢焦油,并且只準冒白氣,而不準出黑煙。
否則應及時用泥土加固,以防外界空氣倒流,變成廢品;若青煙出,發枯不可用。煅制過程中鍋內溢出之焦油先由少到多再由多變少(此過程大約需90分鐘)。
烘法:把洗凈之血余平鋪在方盤中,將烘箱調至27.5℃~28.0℃時迅速把方盤放入烘箱內的第三層上,關閉箱門,烘至溫度計器處冒煙,且箱內有腥臭味時,馬上取出放涼即可。
結語:上面就是為大家介紹的一些關于血余炭的功效作用,以及各種鍛制方法,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材,而且取材方便,可用于止血,效果顯著,合理的運用血余炭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