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歸經
苦、澀, 平.歸肝、胃、膀胱經。
功效
收斂止血, 化瘀利尿.主治衄血, 吐血, 咳血, 崩漏, 便血, 尿血。
用法
煎服, 6-10g;研末服1.5-3g。
1、止血作用
實驗表明: 血余炭有一定的止血作用.血余炭水煎液或醇提取液對大鼠或小鼠腹腔給藥, 能明顯縮短出血時間。
血余炭粗晶液對大鼠腹腔給藥, 可加速大鼠的血凝作用;并可誘發大鼠血小板聚集;縮短狗和兔的凝血時間。
有報告指出, 血余炭粗晶對ADP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較顯著增強作用, 尚能明顯地降低大鼠血漿cAMP的含量。
提示血余炭粗晶具有促內源性系統凝血功能, 其止血原理與血漿中cAMP含量有關.亦有報告指出, 血余炭粗晶液對ADP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增強作用, 對血小板黏附率有增加趨勢。
能顯著縮短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能明顯降低血小板內環核苷酸含量, 并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尚有報告指出, 由于炮制條件不同, 血余之藥理活性和作用性質亦有變化。血余炭(350℃炮制品)口服止血作用強, 而煎劑(300℃以下炮制品)注射則表現為中樞興奮作用。
2、抗菌作用
血余炭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較強抑制作用。
血余炭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血余炭為常用中藥,原名亂發。血余炭的功效與作用為消瘀,止血,利小便。血余炭主治吐血、衄血、血痢、血淋、婦女崩漏及小便不利等證。熬膏外敷止血生肌。
血余炭的來歷
中藥血余炭為人發洗凈后的加工品。血余炭的制作方法為:收集人發,除去雜質,堿水洗凈,曬干,燜煅成炭,放涼。研極細末用。
治齒縫出血:血余炭,研,摻之。
治帶狀皰:將血余炭取麻油調為糊狀,外涂患處,無須包扎。1日1次,一般1次痛止,2次可痊愈。
治婦人卒小便不通:血余炭細研。以溫酒調下二錢。
治聲音嘶啞:血余炭3克(研末)。每日清晨起床后.空腹用溫開水或淡鹽水送服.7~10日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忌食辣椒、胡椒、豬頭肉、香菜、海帶、蝦、蟹及油炸食品。
治子宮肌瘤:血余炭水煎服,或將血余炭研末沖服。
石淋:血余炭水服。
治潰瘍病出血:血余炭、側柏葉等量,共研粉。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三克。
治咳嗽有血:血余炭入麝香少許,酒下。
防治足跟痛:血余炭、當歸、木瓜、皂角各等量。藥去雜質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水煎取汁.待溫度適當時足浴20一30分鐘.拭干后搓雙足心200~300次,以發熱為度。早、晚搓足跟部1次。
治諸竅出血:血余炭、敗棕、陳蓮蓬(并燒灰)等分。每服三錢,木香湯下
治結腸炎:黃芪12克,薏苡仁12克,黨參10克,獲苓10克,血余炭10克,赤石脂10克,白芍10克,白術炭6克,陳皮炭6克,柴胡6克,厚樸6克,黃連6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治黃疸:血余炭服一錢匕,日三服。
中藥血余炭治鼻衄,眩冒欲死:血余炭細研。水服方寸匕,須臾更吹鼻中。
中藥血余炭治鼻衄,眩冒欲死
1.血余散治鼻出血不止
亂發灰3g,人中白15g,麝香1.5g。同研勻,每用1小豆許,吹入鼻中。方中血余炭止血,為君藥。
2.血余歸母湯治月經過多
血余炭、當歸炭各9g,益母草15g,首烏9g,生地18g,大棗5枚。水煎服。方中血余炭止血,為君藥。
3.治久瘡不合
亂發、露蜂房、蛇蛻皮各燒灰存性。每味取2g,酒調服。方中血余炭止血消瘀,為君藥。
血余炭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胃弱者慎服血余炭,內有瘀熱者不宜血余炭。
頭發含胱氨酸(Cystine)是角蛋白的一種。此外,含有脂類。血余炭主要為碳素。
性狀鑒別
本品為大小不規則的塊狀物。色烏黑而光亮,表面稍平坦并有多數小孔,狀似海綿。折斷面成蜂窩狀,質輕松易碎。用火燒之有焦臭氣。味苦。以身輕、有光澤、不焦枯、無焦臭味者為佳。
藥性
[性味]中藥血余炭苦、微溫。 [功用] 消瘀,止血,利小便。 [主治] 吐血、衄血、血痢、血淋、婦女崩漏及小便不利等證。熬膏外敷止血生肌。 [用量] 3.5g~7g。 [禁忌] 內有瘀熱者不宜。 [附注]人發多煅炭入藥,生用僅在熬膏藥時用之。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
血余中的主要成分為一種優角蛋白(Eukeratin), 含水分12%~15%, 灰分0.3%, 脂肪3.4%~5.8%, 氮17.4%, 硫5.00%.亦含黑色素. 灰分中含有金屬(按含量多少)依次為: 鈣>鈉>鉀>鋅>銅>鐵>錳>砷. 血余炮炙成血余炭時, 有機成分破壞炭化, 無機成分同上.
藥理作用
1. 止血作用
實驗表明血余炭有一定的止血作用,血余炭水煎液或醇提取液對大鼠或小鼠腹腔給藥, 能明顯縮短出血時間.血余炭粗晶液對大鼠腹腔給藥, 可加速大鼠的血凝作用;
并可誘發大鼠血小板聚集;縮短狗和兔的凝血時間.有報告指出, 血余炭粗晶對ADP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較顯著增強作用。
尚能明顯地降低大鼠血漿cAMP的含量.提示血余炭粗晶具有促內源性系統凝血功能, 其止血原理與血漿中cAMP含量有關.亦有報告指出,
血余炭粗晶液對ADP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增強作用, 對血小板黏附率有增加趨勢, 能顯著縮短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能明顯降低血小板內環核苷酸含量, 并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尚有報告指出, 由于炮制條件不同, 血余之藥理活性和作用性質亦有變化。
血余炭(350℃炮制品)口服止血作用強, 而煎劑(300℃以下炮制品)注射則表現為中樞興奮作用。
2. 抗菌作用
血余炭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較強抑制作用。
不同段制程度的血余炭的功效與作用
炮制方法
凈制:除去雜質。
炮炙:制炭。
(1)取人頭發加堿水洗去油垢,用清水漂凈曬干后,置飯鍋內,上面覆蓋一鍋,兩鍋接合處用黃泥封固。
上壓重物,用文武火銀至貼在鍋蓋底上的白紙顯焦黃色為廢,擋住火門,待涼后,取出,所成小塊即得。
(2)取頭發用文火炒半小時,至頭發縮成團,濃煙漸淡時為度以集成。
現代研究
比較研究了血余炭的止血作用,結果表明:血余炭能使狗的凝血時間由7分鐘縮短至1分30秒。
兔的凝血時間由1分30秒縮短至20秒;使犬、兔的眼粘膜和蛙舌粘膜由紅變白,血管收縮。
血余不同條件炮制時,其藥理活性隨著炮制溫度(250℃,33℃,350℃,400度)的不同。
而作用性質有變化,例如350℃,口服止血作用強,300℃以下煎劑注射則表現中樞興奮作用。
比較了頭發水煎液,頭發醇提液,血余炭水煎液,血余炭醇提液,0.25%血余炭粗結晶。
實驗結果表明:頭發炮制后能明顯縮短小鼠和大鼠的出血時間,頭發水煎液和醇提液與生理鹽水無顯著差異。
血余炭醇提液和血余炭粗晶液還有加速大鼠血凝作用。
比較研究了火燒法、鍋銀法和油煎法炮制血余后其成分的變化,
結果表明
(1)三種炮制法所得產物之成分基本相同;
(2)人發炮制成血余炭時,有機成分已炭化,無氨基酸、肽類;
(3)優角蛋白已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