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專著
我國第一部炮制專著《雷公炮炙論》。
2、炮制輔料
分為液體輔料和固體輔料兩大類,液體輔料包括酒、醋、蜂蜜、生姜汁、食鹽水;固體輔料包括稻米、麥麩、土、河砂。
3、炒法
分為清炒和加輔料炒(固體輔料)兩大類,清炒包括炒黃、炒焦、炒炭,加輔料炒包括麩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
血余炭分為液體輔料和固體輔料兩大類
4、中藥炮制的目的
①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②改變或緩和藥物的性能。
③增強藥物療效。
④改變或增強藥物的作用部位或趨向。
⑤便于調劑和制劑。
⑥有利于貯藏及保存藥效。
⑦矯臭矯味,便于服用。
⑧提高藥物凈度,確保用藥質量。
5、名詞解釋
①凈度:指炮制品的純凈度,即炮制品中所含雜質及非藥用部位的限度。
②風化:指某些含結晶水的礦物類藥物,因與干燥空氣接觸,日久逐漸脫水而成為粉末狀態。
③揮發:指某些含揮發油的藥物因受溫度和空氣的影響及貯存日久,使揮發油揮散,失去油潤,產生干枯或破裂現象。
④泡法:是將藥材用清水泡一定時間,使其吸入適量水份的方法。
⑤飲片:凡是直接供中醫臨床調配處方用的所有中藥。
⑥淋法:即用清水噴淋或澆淋藥材。
6、輔料的作用及適合哪些藥物的炮制
①麥麩的作用
為小麥的種皮,味甘、淡,能和中益脾。與藥物共制能緩和燥濕,增強療效,除去藥物不快之氣味,使藥物色澤均勻一致。常以麥麩制的有蒼術、白術、枳實等。
②土的作用
常用的有灶心土、黃土、赤石脂,灶心土味辛、溫,能溫中和胃、止血、止嘔、澀腸止瀉等。與藥物共制后可降低藥物的刺激性,增強療效。常以土制的有白術、山藥、當歸等;
③醋的作用
味酸、苦,性溫,能散瘀止血,理氣,止痛,解毒,矯臭矯味。醋是良好的有機溶煤,能使藥物中所含有的游離生物堿等成分發生變化,增強其溶解度而易煎出有效成分,提高療效,并可除去藥物腥臭氣味、降低藥物毒性等。常用醋制的有元胡、香附、柴胡、芫花等;
④酒的作用
一般黃酒多用于炙藥,白酒多用于浸酒,酒性太熱,味甘、辛、能活血通絡,祛風散寒,行藥勢,矯味矯臭,同時酒也是良好的有機溶媒,藥物的多種成分如生物堿、鹽類、甙類、鞣質、有機酸、揮發油、樹脂等皆易溶于酒,藥物經酒制后,有助于有效成分溶出,增強臨床療效。常用酒制的有大黃、白芍、白花蛇、當歸等。
⑤蜜的作用
常用的是經過加熱煉熟的蜂蜜,及煉蜜。蜂蜜甘平,補中潤燥,止痛,解毒,矯味矯臭,能與藥物起協同作用,增強藥物的療效,常用蜜制的有甘草、黃芪、款冬、紫菀等。
7、酒炙的注意事項
①在用酒悶潤藥物的過程中,容器上面應加蓋,以免酒迅速揮發;
②若酒的用量較少,不易與藥物拌勻時,可先將酒加適量水稀釋后,再與藥物拌潤;
③加熱炒制后,火力不可過大,翻動宜勤,一般炒至近干,顏色加深時,即可取出攤涼。
8、以下各種藥物的炮制方法及作用
1、大黃炮制方法:酒炙、酒燉、炒炭。酒炙后其力稍緩,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藥上行,可清上焦實熱;酒燉后瀉下作用緩和,能減輕腹痛等副作用,病增強了活血祛瘀的功效;燒炭后其瀉下作用極弱,并有止血作用,可用于大腸有積滯的大便下血。
2、黃岑的炮制方法:蒸制、酒制、炒炭。黃芩沸水煮或蒸制,使藥材軟化,便于切片。生黃芩性味苦寒,以清熱瀉火力強,多用于風熱濕癥和癰疽疔癤。酒制入血分,并可借黃酒升騰之力,治療目赤腫痛,淤血壅盛,上部積血失血,上焦肺熱及四肢膚表之濕熱;同時,因酒性太熱,可緩和黃芩苦寒之性,以免傷害脾陽,導致腹痛,黃芩炒后可去寒性,以清熱燥濕,和胃安胎力勝,多用于痢疾、濕溫和胎動不安,炒炭的清熱止血,多用于吐血;
3、萊菔子的炮制方法:炒制。本品生用能升能散,具涌吐風痰的作用,炒熟則藥性緩和,并產生香氣,能下氣化痰,消食除脹;
10
4、柴胡的炮制方法:醋炙,鱉血制。生品升散作用較強,始于解表退熱。醋炙能緩和升散之性,增強疏肝止痛作用,適用于肝郁氣滯的脅痛、腹痛及月經不調等癥。又因柴胡升陽劫陰,陰虛陽浮者皆不相宜。用鱉血炙能抑制升浮之性,增強清肝退熱、截瘧的功效,可用于骨蒸勞熱及瘧疾;
5、元胡的炮制方法:醋炙。元胡又名延胡索。本品活血,行氣,止痛甚強,醋炙后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增強止痛作用。
6、山藥的炮制方法:土炒、麩炒。本品生用補腎生精,益肺陰。麩炒增強益脾和胃的作用,土炒增強補脾止瀉的作用。
7、白術的炮制方法:土炒、麩炒。本品生用健脾燥濕。麩炒增強健脾作用,能緩和燥性。土炒增強補脾止瀉功效。
8、何首烏的炮制方法:蒸法。首烏為補陰藥。生用性兼發散,通絡走竄力強,能解毒散結、滑腸致瀉。經黑豆拌燕之后,味甘而厚則入陰,增強滋陰補腎、養肝益血、烏須發的功能。
9、黃精的炮制方法:蒸制、酒炙。生黃精為原藥材去雜質,潤透切片入藥者。處方中寫黃精指熟黃精,又稱制黃精。為凈黃精潤軟反復蒸二三次后曬干切片入藥者。甜黃精又稱烏黃精。為凈黃精九蒸九曬后入藥者。減緩對咽喉剌激,增強補益作用。酒黃精又稱炙黃精。為凈黃精加酒和黑豆等輔料蒸后切片曬干入藥者。兼有遁經絡之功。
10、珍珠的炮制方法:煮制。珍珠質地堅硬,不溶于水,所以要水飛成極細粉,才能被人體吸收,同時,作過裝飾品的珍珠(習稱花珠)外有油膩,必須用豆腐煮制,令其潔凈,便于服用。
11、半夏的炮制方法:復制法。本品辛溫有毒,生能使人嘔吐,咽喉腫痛失音。炮制后減低毒性并緩和藥性。清半夏用鞏制長于化痰,姜半夏善于止嘔,法半夏用甘草和石灰制偏用于寒痰。生半夏一般外用。
12、雄黃的炮制方法:水飛法。本品解毒殺蟲,水法法制后使藥粉達到極細和純凈,便于制劑。
13、黨參的炮制方法:米炒、蜜炙。本品益氣補脾。米炒后,氣味焦香,增強健脾止瀉的作用。蜜炙后增強補中益氣的作用。
14、紅娘子的炮制方法:米炒。本品有劇毒,氣味奇臭。米炒能降低其毒性及矯正其臭味。
5
15、枳殼的炮制方法:麩炒。本品行氣寬中、消食、化痰。麩炒后緩和其辛燥之性。
16、石決明的炮制方法:鍛制。本品平肝潛陽,清肝明目。鍛后質地疏松,便于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
17、麻黃的炮制方法:蜜炙麻黃、蜜炙麻黃絨。生麻黃發汗解表、利水消腫作用甚強,多用于表寒實證和風水消腫,但過汗有傷陰亡陽之慮。對體虛者不宜。蜜炙后味甘微苦、性溫偏潤,辛散發汗作用緩和,并與止咳平喘的功效起協同作用,從而增強其宣肺平喘止咳的效力,多用于表癥較輕而肺氣壅陰咳嗽氣喘的患者。麻黃絨較麻黃作用緩和,適用于老人,幼兒及虛人風寒感冒。炙麻黃絨作用更緩和,適用于表癥已解而喘咳未愈的體虛患者。
18、血余炭的炮制方法:扣鍋鍛法。本品不生用,入藥必須鍛制成痰,煅炭后方具有止血作用。
1、中藥炮制:根據中醫藥理論,依照辨證施治用藥需要和藥物自身性質,以及調劑、制劑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項制藥技術。
2、炒炭存性:是指炒炭藥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應保存藥物的固有氣味。
3、少泡多潤:主要是指用水浸潤藥材,使之吸收適量的水分,經過潤飲而達到適合用刀切制加工的軟硬程度。
4、生理灰分:將干凈而又無任何雜質的炮制品加高熱灰化,所得之灰分稱“生理灰分”。
2
5、炙法: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的液體輔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稱炙法。
6、反制或從制:通過炮制糾正藥物過偏之性稱為“反制”;通過炮制使藥物性味增強,稱為“從制”。
7、暗煅:是在高溫缺氧情況下, 使藥物炭化的一種煅法,
8、飲片:凡是直接供中醫臨床調配處方用的所有中藥統稱為飲片。
9、圓氣:是指蒸煮過程中,鍋內保持有足夠的蒸氣。
10、走油或油砂:是指藥物中所含揮發油、油脂、糖類等因受熱或受潮而在其表面出現油狀物質返軟、發粘、顏色變深發出油敗氣味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