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錢飯
簡介
提起陜北的錢錢飯,那在陜北可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家庭主婦人人會做,在陜北生活過的人也都吃過。錢錢飯是一種稀飯,用黑豆壓制形似銅錢,和小米同煮,或配以其他原料。原是陜北人家缺糧的一種度荒飯,多和米糠、秕谷同煮,借以充饑;現已成為粗糧細做的風味飲食。
黑豆經浸泡,膨圓脹大,放在碾上壓成片,形如銅錢,所以百姓稱"錢錢飯"。錢錢飯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夏有止渴消暑作用,冬有保溫驅寒功效。
歷史文化
錢錢飯的來歷還有一段故事。
十六國時期,石勒與牧馬元帥汲桑起兵反晉,汲桑兵敗被晉軍士殺死,石勒因為兵敗后,軍士傷亡嚴重,無奈引兵投降了漢王劉元海。漢王平時得知石勒善用兵,且英勇善戰,遂親自召見,盛情款待,封石勒為安東大將。石勒受封后,統領大軍,轉戰于并冀,與王彌、王波形成割據勢力。光初二年(公元319年)稱王建立后趙。光初十年(公元327年)石勒大敗劉耀,劉耀帶領殘兵敗將逃跑,石勒率領三軍奮勇直追,追到離石西北(今臨縣境內),在紫金山間安營扎寨。
是時,臨縣久旱,加之兵禍連年,百姓饑寒交迫,到公元328年,遠近亢旱,赤地千里,石勒軍士饑腸轆轤,無以為食有的士兵偷竊、搶掠百姓財物。石勒整動軍紀,命士兵采集榆錢飽腹。把錢錢用水掏靜,摻小米熬成“錢錢飯”充饑。石勒還命士兵帶上“錢錢飯”賑救災民。使當地人度過了災荒。后百姓為紀念石勒賑救災民,在紫山修建應候廟,亦名石勒寺,俗稱大王廟。每逢忌祀,總要供奉“錢錢飯”。無榆錢季節,以黑豆搗扁而代之。后逐漸流傳下來,延續至今。
做法
一般“錢錢飯”的原料為小米和黑豆,做法比較簡單。
首先制作錢錢,豆子用水浸泡一兩天,或是把黑豆用開水煮過,煮到膨脹即可,涼后置于石頭上,用鐵錘搗,搗成銅錢厚薄為宜;或是澇出淋去水后放在碾子上壓,壓時豆子應該一顆顆,慢慢灑在碾骨碌的前邊,這樣壓過后的豆子就成了一個個扁平的銅錢一般。收攏,涼干待用。把泡過的豆子一顆顆的搗成扁平狀即可。
將小米用涼水淘過后下鍋,再把錢錢煮進去,約二十分鐘即可,即可食用。愛吃稠而糊者,尚需繼續熬煮,此為純錢錢飯。
也有將蔬菜混入錢錢米中熬煮,諸如紅薯錢錢飯,土豆錢錢飯。紅薯錢錢飯是從農歷九月收獲紅薯到次年夏前。百姓以紅薯代替糧食做餐,先將水燒開,然后放進紅薯,待水沸后,再放小米,錢錢煮熬成稀狀或稍稠狀即可食用。熬煮時不要去掉皮子,將壓好的豆錢錢直接涼水下鍋,注意觀察開鍋時千萬不要讓它溢出鍋外,這樣會流失營養,調節火候的同時用勺子不停翻攪,十多分鐘后下入洗好的小米,繼續煮至稠粥狀即可食用。
由于豆錢錢和小米都含油性,又都屬于未軋出油性類芡狀物,混合與水加熱后,形成許多膠狀小泡,不斷向上翻滾就形成溢鍋了。當加入植物油后,起到了壓制和儲溫的效果,使親油性物質更親油,省時省火,煮出的錢錢飯會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