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小吃:寧夏馓子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18-09-24 11:25   2,759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寧夏特色小吃-寧夏馓子:?馓子是一種油炸食品,香脆精美,風味各異。馓子色澤黃亮,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干吃香脆可口,泡過牛奶后入口即化。

內蒙古馓子

簡介

馓子是一種油炸面食。在西北地區都有吃馓子的習慣。一般漢族在臘月底制作,過年時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回族、撒拉族等一些少數民族的群眾,在每年歡度傳統的“古爾邦節”、“爾德節”、“圣紀節”,以及婚喪大事中,都把馓子作為待客的主要面食品。在寧夏各地,每逢節日喜慶,回族婦女同胞便各顯身手,做出圖形各異的多種馓子,點綴節日氣氛。

馓子是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的的風味名點之一。在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有一盤黃澄澄的多層的圓柱形的油馓子。

當客人來到的時候,賓主互致節日問候。客人入座后,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馓子遞到客人面前,然后斟上香噴噴的奶茶或茯茶,殷勤地給客人泡上主人喜歡食用的新疆石河子產的方塊糖。客人吃著油馓子喝著茶,主人高興地連聲說:“熱合買提,熱合買提。”(漢語“謝謝”的意思),感謝客人的光臨。馓子色澤黃亮,香脆味甘。過春節,有的漢族人家也請少數民族鄰里巧手幫做油馓子,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可見油馓子亦成為各族人民共同喜愛的名點美食了。

歷史文化

馓子,蘇東坡在徐州的時候,喜歡吃這種馓子,在他的《寒具詩》中寫到,“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玉黃深,夜來春睡霧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其中寒具是馓子兩漢時期的別稱。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炸馓子:"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索索扭捻成釧之形,油煎食之"。馓子也被百姓作為一種重要采用,徐州民間常用馓子泡湯,伍以延胡索,苦楝子,治療小兒小便不通;地榆,羊血炙熱后以馓子湯送下,治療紅痢不止。尤其產后婦女,月子里紅糖泡馓子,利于散腹中之淤。
不過最常吃的吃法,是用烙饃卷之。烙饃既不同于北方的單餅,也不同于很多地方都有的煎餅。烙饃作為一種徐州特有的面食,已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楚漢相爭時,劉邦率兵與項羽作戰,因劉邦的軍隊紀律嚴明而深受徐州老百姓的擁戴。為了能讓行軍途中劉邦的軍隊吃上一頓飽飯,徐州的老百姓急中生智,發明了這種既簡捷快速又方便實惠的面食。

做法

馓子是用白面為原料,稍加鹽和調料,和面時要用比較大的勁道,最好能再加一些雞蛋或者植物油,可以使馓子更香脆;把和好的面搟成面餅,再把面餅搓成細條(越細說明手藝越好),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酥脆可口。

本文地址:http://www.www48783.com/18323.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