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小吃-長子炒餅簡介:長子炒餅是山西省長治著名的漢族小吃,是長治人民喜愛吃的美食。早在清光緒年間就流傳到晉、冀、魯、豫各地。其特色是柔軟利口、清香不膩,不僅是上黨人民喜愛吃的美食,而且外地人來長子辦事,也要品嘗其風(fēng)味以飽口福為樂趣。長子炒餅是用面粉、肉絲、蒜苔、粉條加上雞湯,配以各種佐料制成的山西傳統(tǒng)小吃。
歷史文化
長子炒餅是何朝何代從何地傳入的?還是土生土長的奇葩?至今是個不解之謎。不過在當(dāng)?shù)亓鱾髦欢喂适隆O鄠鳎L子縣清代著名書法家馮士翹先生,經(jīng)常徒步民間深入農(nóng)戶寫寫畫畫。一日,他行至石哲村,口干肚餓,到一戶人家打尖。戶主見是馮先生到了,就吩咐家人做待客飯。馮士翹將主人端的飯、湯吃了個凈光。并問,這么好吃的飯,好喝的湯,叫什么?主人回答說:“你吃的飯是用小粉面、粉條,白蘿卜條做成的,叫‘爐卜’,這是我們這兒待客飯。”馮先生聽了主人的敘說,高興地取出文房四寶寫了一首詩:“徒步特游發(fā)鳩山,漳河源頭碧水翻。下山行至石哲村,進(jìn)宅解渴來打尖。主人端出待客飯,粗糧細(xì)做爐卜香。”寫好后,贈給主人作為留念,揚(yáng)長而去。馮士翹回家后,把在石哲村打尖吃“爐卜”的事說給夫人。夫人按先生說的方法也做“爐卜”吃,可是怎么也做不好。于是她再次給先生做爐卜時, 和面烙餅時抓了幾把白面,摻入小粉面內(nèi)烙成餅,切成絲同粉條和白蘿卜絲燜炒在一起給先生吃。先生邊吃邊說:“好吃!好吃!如果用油炒一炒,可能味道更佳。”“爐卜”后經(jīng)歷代飯店廚師們的改革,進(jìn)化成當(dāng)前的“炒餅”,但因“爐卜”是長子、屯留民間百姓的祖?zhèn)鳎灾两耖L子、屯留的百姓,叫“炒餅”還是“爐卜”。
做法
“炒餅”在長治各縣皆有,但制作方法和原料配備不一,故分三種流派。長子炒餅配粉條蒜苔,最后撒蒜末;長治炒餅配粉條、白菜,最后撒蒜苗絲;襄垣炒餅是餅絲和粉條攪拌均勻,蒸軟再炒。各有風(fēng)味,各有特色。可是多年來,百姓定論惟“長子炒餅”最佳。據(jù)傳說長子炒餅早在清代光緒年間就聞名晉、冀、魯、豫, 并深受食客的青睞。長子炒餅在選料上精致,制作細(xì)膩,操作流程要經(jīng)過48道工序。首先用溫水將白面揉均勻、揪成面劑,制成合頁餅狀,加油烙熟,頂?shù)肚谐?20厘米長的細(xì)條,然后與肉絲、蒜苔、粉條加雞湯,配油、鹽、醬油、蔥花、蒜末佐料烹炒而成。吃時加香醋,配大蒜瓣,滿口生香。成品具有色澤金黃,爽口不膩,質(zhì)地柔軟的特點(diǎn)。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 小吃百科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zhuǎn)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