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精吃多了會怎么樣)雞精是經常使用要的一種食物調味劑,放到飯菜中可以提鮮增味,那么雞精有什么營養嗎?我們在菜肴中使用雞精時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放多少科學呢,雞精與味精又有什么區別呢,下面帶著一系列的問題來觀看此文章吧。
雞精吃多了會怎么樣
雞精吃多了會怎么樣
我們很多的菜肴都會加入雞精,這能使菜肴更加的好吃鮮美,而且還有能增進食欲,但是雞精并不是純天然的食物,那么雞精吃多少比較的好呢,下面一起看看吧。
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化學調料制成的。由于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可以用于使用味精的所有場合,適量加入菜肴、湯羹、面食中均能達到效果。雞精中除含有谷氨酸鈉外,更含有多種氨基酸。它是既能增加人們的食欲,又能提供一定營養的家常調味品。味精產品更加注重鮮味,所以味精含量較高;雞粉則著重產品來自雞肉的自然鮮香,因而雞肉粉的使用量較高。
營養分析
雞精基本沒有營養,主要含有蛋白質和脂肪,吃多會造成肥胖,雞精中欠缺鈣、鐵、胡蘿卜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以及各種維生素和粗纖維,長期食用易導致身體亞健康。
科學調查認為,雞精食用量對人體,尤其是老年人、女性的健康有重大影響。另外某些不法商販在雞飼料中添加激素,導致雞精中激素殘留,也會影響人體健康。孕婦食用了含有激素的雞精,會導致回奶、過度肥胖;未成年人還會導致性早熟。
藥性功效:雞精性平、味酸,具有開胃、助消化之功效,所含營養價值比味精更高。
適合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高血壓患者及痛風患者少食。
做法指導
1雞精加入的好時間是菜快做好的時候,也就是要出鍋的時候放入。
2. 雞精溶解性較味精差,如果不是做湯菜,應先溶解再使用。
注意事項
雞精在使用中也要注意以下幾點:1.雞精中含有10%左右的鹽,所以食物在加雞精前加鹽要適量。2.雞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風者應適量減少對其的攝入;3.雞精溶解性較味精差,如在湯水中使用時,應先經溶解后再使用,只有這樣才能被味覺細胞更好地感知;4.雞精中含有鹽,且吸濕性強,用后要注意密封,否則富含營養的雞精會生長大量微生物而污染食物。
雞精的危害
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化學調料制成的。由于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不過雞精比味精更鮮。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是輕微有害的,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導致人體在短時間內攝取過量的谷氨酸鈉,超過機體代謝能力,直接危害人體健康,重則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并非所有的菜肴都適合加雞精,燉煮、排骨等本身具有鮮味的食物時,加入雞精會讓食物走味,影響菜的味道。這時可以選用普通味精等調味品代替。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雞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有(心臟或者免疫系統疾病或皮膚病,肝病)患者做飯決不能放雞精。還有一些人群,一天食用雞精過多,晚上休息會出現喉嚨干疼,做夢等癥狀,嚴重的還會引起鼻塞、頭痛等身體不適癥狀。此類人群應盡量少吃或不吃。
看完了上面關于雞精吃多了會怎么樣這個問題的詳細答案,相信各位愛用雞精調味的朋友已經知道了雞精的危害性了。雖然在菜肴中添加了雞精味道和鮮味會更好,但是在烹調的過程中加入了過量的雞精,會引起食物的中毒,甚至是導致癌癥。而且常使用雞精,也會導致喉嚨不舒服,甚至是頭痛等,因此大家在烹飪的時候不宜放太多雞精,而且像雞精這類調味品好少吃。
味精和雞精的區別
40年前一位美籍華裔醫師投書《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以輕松筆調描寫自己近去一家中國餐館大快朵頤,結果回家后出現麻木、心悸、虛弱等癥狀,他懷疑禍首是師傅在菜肴中放了太多“谷氨酸鈉”。
谷氨酸鈉的中文名稱就是“味精”,它從此成為民眾健康公敵,人見人嫌。這種在1908年問世、1950年代之后大為風行的調味圣品,一夕之間被貼上“毒素”的標簽,餐飲業與食品工業大受沖擊,中餐館尤其是眾矢之的;味精引發的種種癥狀,干脆稱之為“中國餐館癥候群”。
不過時至今日,味精危害健康的迷思一直沒有醫學定論。1987年與1995年的兩次大規模研究,主其事者分別是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都顯示只要不是大量攝取,味精對人體健康并無負面影響。紐約大學營養學教授奈索斬釘截鐵地說:沒有任何臨床證據顯示味精有害健康。
另一方面,味精也沒有真正從美國人的餐桌上絕跡,而是化身為“自溶酵母”、“水解大豆蛋白”、“蛋白質濃縮物”等名目,繼續做為各種調味料、罐頭湯汁、餅干、酸奶的必備成分,發揮點石成金的功效。
許多國家的餐廳與食品業者,更一直是味精的忠誠支持者。從泰國的金山是拉差辣醬、加勒比海島國的Goya Sazon、哥斯達黎加的Salsa Lizano、英國的Marmite酵母醬,到日本的丘比沙拉醬,都含有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源自瑞士、營銷全球的“美極”(Maggi)系列調味品,也有多種產品含谷氨酸鈉。
味精的主要功能在于它能產生“鮮味”,作為一種氨基酸,當味精被人們食用時,刺激位于舌部味蕾的氨基酸受體,就能使人感受到可口的鮮味。我們日常生活中對鹽和味精等調味品的需要,某種程度上只是味覺上的一種習慣,并非真正的身體需要;而且越是血壓高的人,味覺越不靈敏,越是要求味道的濃重,所以,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為了從根本上使血壓得到控制,就應少吃鹽和味精。
在使用味精時應特別注意溫度,不要過早地放入味精,因為谷氨酸鈉在120℃以上會發生化學變化變成焦谷氨酸鈉,不僅鮮味減退,還有輕微的毒性,所以味精一般應在出鍋前加入。另外,味精忌和堿或小蘇打同用,以免其中的谷氨酸鈉變成谷氨酸二鈉而失去鮮味。
味精食用小貼士
堿性強的食品不宜用味精谷氨酸鈉中的鈉活性甚高,容易與堿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具有不良氣味的谷氨酸二鈉,失去調味作用。所以在堿性較強的海帶、魷魚等菜肴中不宜加味精。
酸味菜系不宜用味精味精遇酸性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加入味精不起作用。
做涼拌菜不宜直接加味精味精在70℃以上才能充分溶化。涼菜溫度低,直接加入味精不易溶解,如事先用少量溫開水化開,再澆到涼菜上,稍加翻拌,效果較好。
做餡料時不宜用味精做餡料時放入味精,不論是蒸或煮,都會受到持續的高溫,使味精變性,失去調味的作用。
特別鮮的原料不宜用味精如蘑菇、香菇、雞、牛、產于河海中的魚蝦以及特別新鮮的蔬菜,因為它們本身具有一定的鮮味,加味精反而口味不佳。
分娩三個月內的母親和嬰幼兒所食的菜肴不宜加入過量味精因為味精中的谷氨酸鈉通過乳汁或食物進入嬰兒體內,會與嬰幼兒血液中的鋅發生特異性結合,生成不被機體吸收利用的谷氨酸鋅隨尿液排出,導致嬰幼兒缺鋅。
解讀味精與雞精的營養區別
很多消費者都認為,味精是化學合成物質,不僅沒什么營養,常吃還會對身體有害。雞精則不同,是以雞肉為主要原料做成的,不僅有營養,而且安全。于是,我們常常能看到,有些人炒菜時對味精惟恐避之而不及,但對雞精卻覺得放多少、什么時候放都可以。其實,雞精與味精并沒有太大的區別。
雞精中含40%的味精
雖然大部分雞精的包裝上都寫著“用上等肥雞制成”、“真正上等雞肉制成”,但它并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主要是由雞肉、雞骨或其濃縮抽提物做成的天然調味品。它的主要成分其實就是味精(谷氨酸納)和鹽。其中,味精占到總成分的40%左右,另外還有糖、雞肉或雞骨粉、香辛料、肌苷酸、鳥苷酸、雞味香精、淀粉等物質復合而成。
雞精的味道之所以很鮮,主要還是其中味精的作用。另外,肌苷酸、鳥苷酸都是助鮮劑,也具有調味的功效,而且它們和谷氨酸鈉結合,能讓雞精的鮮味更柔和,口感更圓潤、豐滿,且香味更濃郁。至于雞精中逼真的雞肉味道,主要來自于雞肉、雞骨粉,它們是從新鮮的雞肉和雞骨中提煉出來的。雞味香精的使用也可以使雞精的“雞味”變濃;淀粉的作用則是使雞精呈顆粒狀或粉狀。
營養成分高低不同
雞精和味精哪個營養更高一些呢?味精主要是通過大米、玉米等糧食或糖蜜,采用微生物發酵的方法提取而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納,是氨基酸的一種,也是構成蛋白質的主要成分。雞精的成分由于比味精復雜,所含的營養也更全面一些。除了谷氨酸納以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味精能補充人體的氨基酸,有利于增進和維持大腦機能。因其具有很好的鮮味,故可增進人的食欲。味精有助于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雞精從取料上是雞肉與雞蛋復合生產的,既有雞的鮮味又有其香味;其化學成分是將核甘酸與谷氨酸鈉復合,且鮮度上乘,實現了增鮮調味的二合一;鮮度與味精相比是味精的1.5~2倍,是營養成分更高的健康食品。雞精還具有耐高溫、不串味、食后不干等優點。這些都是其他調味品無法比擬的。不過,雞精再有營養,也只是一種調味品,不能與雞肉同日而語。調查發現市場上不同品牌的雞精之間,蛋白質含量并不一樣,這主要與它們的雞肉粉或雞骨粉含量有關。
雞精的安全性與味精差不多
很多人不敢吃味精,主要是擔心它會產生一定的致癌物質。不過,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專家認為,在普通情況下,味精是完全安全,可以放心食用的,只是不要將它加熱到120℃以上,否則其中的谷氨酸鈉就會失水變成焦谷氨酸鈉,產生致癌物質。由于雞精中同樣含有一定的谷氨酸鈉,因此它與味精的安全性是差不多的,同樣應注意不要長時間高溫加熱。
此外,由于雞精本身含有約百分之十幾的鹽分,所以炒菜和做湯時如果用了雞精,用鹽量一定要減少。雞精里還含有核苷酸,核苷酸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痛風患者應該少吃。
結語:雞精和味精等很多的調味劑都不能過于的加多,而且在烹飪加入的時候也講究很多的時機,也有很多的人不可以吃雞精,我們在生活要格外注意這些,這對我們的身體健康也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