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熱量,如何吃粽子不發胖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18-09-25 11:54   2,328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粽子的熱量)粽子的熱量比較高,粽子里結實的糯米熱量本身就高,再加上粽子中的豆沙或者是肥豬肉等也都有很高的熱量。

粽子的熱量

粽子的熱量依其“大小”、“內容”不同有所差別:

1、粿粽子的熱量:每個熱量約含210至250大卡;

2、肉粽子的熱量:每個熱量約含450至600大卡,臺式肉粽由385至671大卡,平均495大卡,而湖州粽則由400至520大卡,平均459大卡,肉粽的內容物當然也直接影響它的熱量,如使用五花肉和使用赤肉當配料,所含熱量自然不同。

3、豆沙粽子的熱量:每個熱量約含 500至600大卡,熱量在粽子中,數一數二,因除了砂糖或蔗糖含量較高外,豆沙粽多以豬油炒過,所以熱量增加很多。

4、堿粽子熱量:因體積較小,相對熱量較小,熱量在未沾糖前約為100至120大卡,沾糖后則含120至150大卡;

因此,包粽子時,最好選用符合“三少一多”(少油、少堿、少糖、多纖維)材料,調味料少一點,或盡量以豬后腿肉取代五花肉、以板栗取代蛋黃,加入胡蘿卜配色,增加粽子的纖維質,或將糯米混加普通大米,增加粽子的纖維。

吃粽子會胖嗎

吃粽子會胖嗎?這個答案是肯定的。

粽子有個特點,就是“飽感延遲”。大部分食物都是吃下去馬上就有飽感,剛吃完飯的飽感是最強的。而糯米食品吃下去沒覺得多飽,要到餐后30分鐘左右才達到飽感的高峰。如果把兩個粽子所需要的糯米和一碗米飯所需要的粳米放在一起,會發現粽子用的米比較多;但是吃的時候,兩個粽子幾口就吃下去了,當時還不覺得怎樣;一碗米飯吃起來沒那么容易,吃完之后飽感比較強。

另外一方面,南方的粽子還要加入蛋黃、五花肉之類配料,其中脂肪含量相當不少。實驗表明,吃加了脂肪的糯米飯,和吃不加脂肪的糯米飯,同樣體積時,飽感是完全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完全感覺不出來加了脂肪的糯米食品能量會高出一大截這個事實??墒牵@些脂肪扎扎實實地會變成血脂,讓我們慢慢胖起來。

如何吃粽子不發胖

1、粽子應趁熱吃,加了油脂、肉、蛋黃的粽子更不宜冷吃,對于消化能力差的人來說尤其要注意。有些質量差的糯米在冷后會有變硬現象,五谷雜糧粽子冷后的回生現象更明顯。

2、粽子屬于主食,三餐都可以吃,早餐甚至更合適。因為早餐通常食欲不振,飲食數量較少,清香溫熱的粽子吃起來又方便,又讓人心情大好,一上午感覺都很幸福。

3、素粽子的熱量沒有傳說中那么高,但畢竟屬于糧食,吃了粽子就要相應減少米飯、饅頭、面條等主食,否則會帶來過多的淀粉引起體重上升,還可能過于飽脹引起消化不良。一般來說吃一個大粽子減一小碗米飯即可。

4、粽子不宜作為一餐當中的唯一食品,一定要配一些菜。因為消化快,血糖上升迅猛,下降也比較快。一旦餓了,會感覺餓得特別強烈。如果多吃些蔬菜來配合,吃粽子之后就不會有這么強的饑餓反應。糖尿病人更要注意,因為他們的血糖控制能力本來就差,特別容易大起大落。

5、熱糯米本身雖然好消化,但和油膩的配料混在一起,比如肥肉、蛋黃等,消化能力差的人可能會感覺不舒服,另一部分人則容易上火。所以消化不良的人吃粽子宜選清爽的北方小棗粽子,也不宜配太油膩的菜。對于容易上火的人來說,不宜配促進身體發熱的牛羊肉類、油炸食品和過辣的菜。蔬菜、豆制品和不油膩的魚類最宜。

6、因體質不同,胃酸過多的人吃甜粽子可能不舒服,有燒心感,吃咸味的肉粽略好一些,少量粽子配合較多的蔬菜也會好一些。

肉粽中雖然蛋白含量高,卻含有大量的脂肪。凡是質地柔軟的熟肉,必定是脂肪含量偏高的,何況做肉粽常用的是五花肉。高血脂病人當然是要避免的,可以選擇豆沙粽、小棗粽和八寶粽等品種。甜粽呢,往往令糖尿病人擔心。其實,糯米本身血糖反應就過高,糖尿病人是應當避免的,無論無糖與否,都應當避免食用。

溫馨提示:粽葉蒸后放置一段時間之后顏色發暗是正常的,不要選那種皮色鮮綠甚至藍綠的粽子,因為很可能是經過硫酸銅處理的粽葉,安全性沒有保障。

速凍粽子煮多久

速凍的粽子,煮之前最好是先拿出來解一下凍,然后煮開水,水開后直接扔鍋里,水別太多剛過粽子一半就行了,別把葉子拆開就不會爛了。大火煮15至20分鐘左右肯定行,要微波爐的,10分鐘就可以。如果是熟的,水沸之后放進去,煮15分鐘左右,用普通的鍋就行,漏米是因為粽子沒包緊。

煮粽子的竅門:煮粽子一定要水滾以后才落粽子,水要浸過粽面,待重新滾起以后再用旺火煮3個小時左右即可。在煮粽過程中不要添生水。要留意堿水粽不能和其它粽子一同煮。煮好以后趁熱取出。吃時打開粽葉,粽香噴鼻,入口油而不膩,糯而不粘,咸甜適中,香嫩鮮美是為上品。

1個粽子等于8公里慢跑

粽子是由糯米制作而成的,非常的有營養,但是也不能吃多,畢竟每種不同口味的粽子熱量也不一樣,那么一個粽子熱量的是多少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粽子熱量
由于粽子的熱量依其「大小」、「內容」不同有所差別:

1、常見的“肉粽”每個熱量約含450至600卡,臺式肉粽由385至671卡,平均495大卡。

2、裸粽熱量較一般粽子小,每個熱量約含210至250大卡。

3、堿粽也因體積小,熱量在未沾糖前約為100至120卡,沾糖后則含120至150大卡。

4、“豆沙粽”每個熱量約含500至600卡,熱量在粽子王國中,可以數一數二,因除了砂糖或蔗糖含量較高外,豆沙粽多以豬油炒過,所以熱量增加很多。

下面小編提供了幾種常見口味的粽子來供大家參考:

一個肉粽子的熱量:糯米343大卡+肉816大卡=1159大卡

一個糯米粽子的熱量:糯米343大卡+白砂糖396大卡=739大卡

一個紅棗粽子的熱量:糯米343大卡+大棗298大卡=641大卡

白粽子熱量:179大卡/100g 紅棗粽子熱量:190大卡/100g

五芳齋豆沙粽熱量: 311大卡/100g

五芳齋栗子鮮肉粽熱量:258大卡/100g

小貼士:一名健康的成年男子每天需要攝入熱量2400千卡,女子為2100千卡,一日三餐攝入熱量最佳比例為2:4:4。以早餐為例,成年男子早餐攝入熱量為2400×0 .2=480千卡,女人為420千卡。而一個100克的五芳齋鮮肉粽能量為257 .4千卡,也就是說,這樣的粽子,男人每天早餐最多吃兩個,女人最多吃一個半。

低卡路里粽子推薦

1、堿水粽(140克)…………………200kcal

2、五谷養生粽(250克)……………300至350kcal

3、三色素粽(250克)………………300至350kcal

4、鮑魚粽(250克)…………………380kcal

5、紫米粽(250克)…………………400kcal

一顆肉粽=600卡路里 肉粽怎么吃不會胖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這代表又有美味的粽子可以吃了,但是粽子的熱量很高,要如何吃才不會長胖呢?

端午佳節,人人吃粽子應景,但傳統肉粽熱量高,國民健康署估算,1顆重達140公克的肉粽,熱量上看628大卡,若正常體重的成人每天多吃1顆,約需劃龍舟(單趟500公尺)20趟才能消耗多余的熱量。因此,開心吃粽前,還是先想一下,小心控制份量吧!

粽子的熱量高嗎 吃粽子會長胖嗎 粽子怎么吃不會長胖
傳統肉粽熱量高 單顆熱量=1個鹵雞腿便當

國健署表示,傳統肉粽常包有五花肉,糯米也經過油的拌炒,熱量及油脂含量皆較高,1顆熱量可能就高達628大卡,約1個鹵雞腿便當熱量;飽和脂肪含14.6克,約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飽和脂肪量上限的3/4。如果每天午餐和晚餐都「多」吃1顆傳統肉粽,4天的連續假期共多吃8顆,估算會讓體重增加約0.65公斤,換算成單趟500公尺的劃龍舟活動,需劃162趟才能消耗多余熱量。

以上是以正常體重60公斤之靜態工作者為計算基礎,每日所需熱量約1800大卡;飽和脂肪不超過總熱量的10%,即180大卡計算,飽和脂肪不超過20公克。

聰明吃粽不發胖!快記住5大原則

想吃粽子又不想辛苦劃龍舟,怎麼辦?那就要學會精挑細選!市售粽子琳瑯滿目,會因食材、烹調方式及重量大小不同,熱量及飽和脂肪差異很大,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建議民眾選購粽子時,掌握5大原則:「看標示」、「挑食材」、「減份量」、「搭蔬果」、「少沾醬」。

原則一、看標示:

優先選購熱量較低,或體積較小的粽子。要特別注意的是,產品型錄若只標示每100公克的熱量,記得要以粽子重量換算成每顆粽子的熱量,避免攝取過多熱量而不自知。

原則二、挑食材:

盡量挑選添加全谷和雜糧的粽子,如紫米、燕麥、薏仁及地瓜等,除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之外,也可增添粽子口感;另外盡量挑選以瘦肉、雞肉或海鮮等低脂肉類取代包豬五花肉的粽子,以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餡料則建議多選擇含有菇類、竹筍、栗子、紅棗等食材,以增加蔬菜的攝取。

原則三、減份量

粽子中的糯米跟米飯、面條同屬於全谷根莖類,加上餡料中的肉類、油脂都是主要熱量來源,因此食用時需注意與飲食中的全谷根莖類、肉類及油脂類作代換,減掉其他餐食的份量,以避免食用過量而攝取多余熱量。

原則四、搭蔬果:

享用粽子時搭配清爽的蔬菜及水果,選擇當季盛產的鳳梨、小番茄、李子及芭樂等水果,并搭配涼拌小黃瓜、竹筍、燙青菜、冬瓜湯等。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增加飽足感。

原則五、少沾醬:

咸粽應避免沾甜辣醬或番茄醬,鹼粽應避免沾砂糖或糖漿,以免鈉、糖攝取過量。糖攝取過量不僅會造成肥胖、代謝異常與齲齒,也會刺激胰島素快速分泌,造成血糖與情緒不穩,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而過多的鈉,則可能增加罹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本文地址:http://www.www48783.com/19602.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