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毛豆腐

 小吃百科   2017-11-19 16:22   1,550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油炸毛豆腐

簡介

毛豆腐是安徽徽州地區漢族傳統名菜,馳名中外的素食佳肴。由于豆腐通過發酵后使其中植物蛋白轉化成多種氨基酸,故經烹飪后味特鮮。系以本省屯溪、休寧一帶特產的毛豆腐(它是通過以人工發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長出一層白色茸毛。)為主料,用油煎后,佐以蔥、姜、糖、鹽及肉清湯、醬油等燴燒而成。上桌時以辣椒醬佐食,鮮醇爽口,芳香誘人,并且有開胃作用。

油炸毛豆腐

特點:

俗話說:“徽州毛豆腐,打個巴掌都不吐”。隨著“嗒篤篤嗒”節奏清脆的竹板敲擊聲,香味四溢,吃法別致的徽州毛豆腐擔子,總是圍滿眾多食客。他們圍著擔爐子,眼看一條條長滿茸毛的毛豆腐被放入平底熱油鍋,頓時傳來“絲啦,絲啦”聲,接著,豆香撲鼻而來,情趣無窮,能不饞?于是,一雙雙筷子伸向鍋中,一條條煎得嫩黃似虎皮的毛豆腐被夾進嘴里,“好燙人”、“好鮮香”、“好爽口”的評價聲不斷傳出。

據悉,毛豆腐的制作十分講究。它先用優質黃豆制成質白光潔、柔韌滑膩的豆腐坯,然后切成約為12×6×3厘米的條,稀少地撒上鹽花,再放入濕溫適當的木籠竹條上,用木板厚布蓋好,過了4至6天,當豆腐發酵表面長出茸毛來,就成了。

歷史文化

明太祖朱元璋: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時,因家貧困,曾給財主家放牛幫工,每在白天放牛后,半夜就要起來與長工們一起幫磨豆腐,他年紀雖小,但做事很勤快,頗得長工們喜歡,因此,長工們盡量照顧不讓他干重活。后被財主知道很不滿意,便將他辭退回家了。朱元璋沒辦法,只得和附近一座廟跟前的小乞丐們混在一起。長工們可憐他,每天從財主家偷出一些飯菜和鮮豆腐,藏在廟的干擾草堆里,到時朱元璋就悄悄取走與伙伴們分食。不久,父母兄相繼亡故,朱元璋更是孤無所依,便入寺當了和尚。因朱元璋最喜食豆腐,初時,長工們仍照樣送來藏放草堆里。一次寺里一連幾天忙著做廟會,長工們見藏放的豆腐原封不動就沒有再送了,當廟會結束,朱元璋記起去取豆腐,發現豆腐上已長滿了一層白毛,他就拿回廟中,偷偷地弄來油煎食之,覺得味道更香鮮無比。以后,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

后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油煎毛豆腐便成了御膳房必備佳肴。油煎毛豆腐已成為享譽世界的名菜。

王致和:

“徽州毛豆腐,打個巴掌都不吐”。

相傳古時有一名叫王致和的學子,多次科舉落第,自認只有賣豆腐的命,便接過父輩的豆腐坊,做起了豆腐生意,結果一日天氣悶熱,豆腐滯銷,他順手將多余的豆腐鋪在稻草上,灑上鹽水,打算日后自家食用,過幾日因為事多,早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待記起,那豆腐已是色變毛長,茸茸密密,他自認晦氣,打算倒掉,不經意用手掰下一點用舌頭舔嘗,居然嘗出一種難以言喻的咸粘味,于是他便放些油及佐料下鍋煎烤,一時奇香四溢,出鍋口食,更是鮮美無比,從此潛心做起毛豆腐的生意,且越做越大,做到了京城,還被收進了御膳譜,成了宮廷佳肴。

做法

原料:

毛豆腐10塊(約500克),小蔥末5克,姜末5克,醬油25克,精鹽2克,白糖5克,味精0.5克,肉湯100克,菜籽油100克。

傳統制法:

烹飪方法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著,傳統的方法是油煎毛豆腐,即用平底鍋油煎,待到兩面發黃,香氣溢出后涂上一層辣醬即成,味道鮮美至極。

現代制法:

將毛豆腐每塊切成3小塊。平底鍋放在旺火上,放入菜籽油燒至七成熱時,將毛豆腐放入,兩面煎成呈黃色,待表皮起皺時,加入蔥末、姜末、味精、白糖、精鹽、肉湯、醬油燒燴兩分鐘,顛翻幾下,香氣溢出后涂上一層辣醬起鍋裝盤即成。
特點及制作關鍵:

此菜外皮色黃,有虎皮條狀花紋,芳香馥郁,鮮味獨特。制作時油煎不可過火,否則發生焦糊現象,影響菜品的色澤和口味。

本文地址:http://www.www48783.com/1947.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小吃百科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