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狗線粉
簡介
毛狗線粉,是平湖非常有名的小吃,歷史悠久
“毛狗線粉”由指定廠家用優質番薯粉生產,下鍋前在大缸內洗凈,浸泡數天。線粉制作過程中,主料、佐料都十分講究,還要熬一種湯。湯是決定線粉風味的關鍵,熬湯最為講究,所用基本料是生雞以及拆下來的雞、豬骨頭,用火時先武后文,再文武火交替,湯里不加味精。線粉主料中雞丁、肚丁、肺丁,也都是由孫毛狗多年探索燒制而成的。
歷史文化
線粉店創辦人孫毛狗(1921年-1991年),祖籍無錫,幼年得父親孫錫麟家傳美食制作熏陶,14歲開始學生意,試做點心小吃,學成后,因無本錢,只得置一副小吃擔,沿街叫賣,當時住的地方是輪船碼頭旁的白地上,后來發現用線粉燒煮的小吃頗受歡迎,就潛心開發這一品種。線粉用特殊選料,特殊浸泡,能經受數天煎煮不膩不爛,因為店主名叫毛狗,叫賣的線粉也以“毛狗”出名。“八·一三”抗戰后,日本人炸了平湖城不少民房,毛狗在當湖小街廢墟上搭了間小棚屋,暫時把生意安頓下來,期間“毛狗線粉”拓展了系列當家品種,形成線粉美食獨特的經營品嘗格局,街頭巷尾各色人等都樂意光顧。抗戰勝利后,由于經營尚可,在原十字路口沿小街向東一百多米,買下一個門面,毛狗線粉店正式開張。1958年公私合營后搬到當湖解放西路大街上,不準用“毛狗”作店名,但平湖城鄉顧客懷念線粉美味,批準改為老牌線粉店,孫毛狗主持店務。一直到改革開放才恢復“毛狗線粉”牌子,他本人一直做到九十年代初。
當年毛狗線粉小吃擔,沿街叫賣,物美價廉,一傳十十傳百,平湖大街小巷都知道。門面開張后,老店接待的多是回頭客,特別一到農閑時,四鄉人們勞作之余涌上街頭放松,毛狗線粉便是一飽口福好去處。可說一提起毛狗線粉,在平湖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以至于不少海外華僑,回鄉總惦記著一碗地道的家鄉毛狗線粉。現在平湖眾多飯店直到尋常人家,都樂意仿制毛狗線粉作為酒席上桌佳肴。也有人說:沒有吃過毛狗線粉,就不算到過平湖當湖街上
做法
毛狗線粉在長期制作過程中,總結出獨特的選料,制作配方以及一整套相關的技術。毛狗線粉由指定廠家用優質番薯粉生產,下鍋前在大缸內洗凈浸泡數天。毛狗線粉制作過程中熬湯,主料、佐料,都十分講究,有獨特工藝傳承。湯是決定線粉風味的關鍵.熬湯特別講究,大有門道,所用基本料是生雞以及拆下來的雞、豬骨,看似平淡,卻最見功力,先用大火(武火)煮沸,后用小火(文火)煲之,而后又間有文武火交替,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孫毛狗深得其中三昧。精心熬制的湯稱膏湯,味鮮、醇厚,不加味精,勝過味精。線粉主料中雞丁,肚肺丁,都由采用毛狗多年探索方法燒制,與線粉搭配特別美味,配料進料由毛狗親自把關,在上面下了不少功夫,選用上好的豬肚、肺,去除雜質,精心加工,當年都選用農家散養雞,經燒煮、去骨、鹵制、剁碎等工藝,在品嘗時還要佐以蒜葉,平湖特產玫瑰米醋,或選辣醬,彰顯獨特風味。
線粉燒煮也頗具特色,一進店堂,幾口熱氣騰騰的大鍋一字排開,錯落有致,緊挨著分布兩邊的,一排大小罐存放佐料、調料。筷子般粗細的線粉一直煲于恒溫之中,兩端微微裂開,極耐煮,形色兼備,晶瑩剔透,信手舀上一碗,撒上各自調料,香氣四溢。店堂置方桌長凳,每個方桌上放兩盞瓷質茶壺,一盞盛平湖特產“老鼎豐”醬油、另一盞盛“老鼎豐”玫瑰米醋,還伴有一碗切碎的蒜葉,一碗配上調羹的“群歡”辣醬。當年只售人民幣六分一碗的清線粉,澆上膏湯拌和以上調料,直到今天依然是平湖老農津津樂道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