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知識 唐宋時期煎茶道的簡介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21-06-15 14:40   1,452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茶道知識 唐宋時期煎茶道的簡介

中國茶道博大精深,作為中國人,茶道知識你又知道多少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的茶道文化—唐宋煎茶道,給大家介紹煎茶道的茶藝與發展,感興趣的小伙伴們,一起來看看吧。

茶道知識

茶道是以修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所謂修道,是指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

道作為中國哲學的高范疇,一般指宇宙法則、終極真理、事物運動的總體規律、萬物的本質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盡一致。中國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補”,隋唐以降又趨于“三教合一”。

考察中國的飲茶歷史,飲茶法有煮、煎、點、泡四類,形成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依茶藝而言,中國茶道先后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三種形式。

茶藝是苛道的基礎,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飲茶普及,茶藝完善之后。唐代以前雖有飲茶,但不普遍。東晉雖有茶藝的雛型(見杜育《荈賦》,還遠未完善。晉、宋以迄盛唐,是中國茶道的蘊釀期。

中唐以后,中國人飲茶“殆成風俗”,形成“比屋之飲”,“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肅宗、代宗時期,陸羽著《茶經》,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又經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實踐、潤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時期,蔡襄著《茶錄》,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從而形成了“點茶道”,明朝中期,張源著《茶錄》,許次紓著《茶疏》,標志著“泡茶道”的誕生。

中國古代沒有茶道專著,有關茶道的內容散見于各種茶書及茶詩文繪畫中。下面是從古代茶書及茶詩文的東鱗西爪中,筆者所披尋出的中國茶道形成與發展的脈絡。

煎茶道茶藝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時,陸羽《茶經》始有詳細記載。《茶經》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經修訂,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恫杞洝穯柺溃瑯酥局袊璧赖恼Q生。其后,斐汶撰《茶述》,張又新撰《煎茶水記》,溫誕筠撰《采茶錄》,皎然、盧仝作茶歌,推波助瀾,使中國煎茶道日益成熟。

煎茶道茶藝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

1.備器

《茶經》“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風爐(含灰承)、[上竹下呂]、炭撾、火[上竹下夾]、[钅復]、交床、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上竹下夾]、鹺簋揭、碗、熟、盂、畚、札、滌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統貯茶器的都籃。

2.選水

《茶經》“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薄捌浣?,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

陸羽晚年撰《水品》(一說《泉品》)一書。張又新于公元825元年前后撰《煎茶水記》,書中引劉件芻評判天下之水等,陸羽評判天下之水二十等。講究水品,是中國茶道的特點。

3.取火

《茶經》“五之煮”云:“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炙為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溫誕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錄》“辨”條載:“李約,[氵開]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嘗日:‘茶須緩火炙,活火煎’?;罨鹬^炭之有焰者,當使湯無妄沸,庶可養茶?!?/p>

4.候湯

《茶經》“五之煮”云:“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焙驕羌宀璧年P鍵。

5.習茶

習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羅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撰于八世紀末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元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量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宜慰江南,至臨淮縣館,或言伯熊善飲茶者,李公請為之。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事跡不祥,約為陸羽同時人。他對《茶經》進行了潤色,嫻熟茶藝,是煎茶道的開拓者之一。

陸羽、常伯熊而外,皎然、斐汶、張又新、劉禹錫、白居易、李約、盧仝、錢起、杜牧、溫道筠、皮日休、陸偉蒙、齊等人對煎茶道茶藝均有貢獻。

本文地址:http://www.www48783.com/26511.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