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知識 日本茶道發展重要的四個階段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21-06-04 14:11   1,737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茶道知識 日本茶道發展重要的四個階段

大家應該都知道喝茶的好處,所以有著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喝茶養生,推動了茶道的發展,對于茶道知識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日本茶道文化,告訴大家日本茶道發展的四個時代。

茶道知識:日本茶道的四個時代

喜歡喝茶的朋友都知道,中國是茶的發源地,也是茶道的發源地,起源于中國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傳播時較早地傳入日本列島。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一千多年來綿延不斷。漢魏兩晉南北朝以迄隋,飲茶風俗從巴蜀地區向中原廣大地區傳播,茶文化由萌芽進而逐漸發展,作為中日文化交流關系的紐帶,一直起著重要作用。下面分四個時期來敘述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發展。

一、奈良、平安時代

根據日本的歷史文獻《奧儀抄》的記載,在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間,也就是在日本天平元年間的一個四月,日本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講《大般若經》時,曾有賜茶之事,則日本人飲茶始于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初期。

根據日本歷史文獻《日吉神道密記》的記載,在公元805年,從中國留學歸來的澄帶回了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的旁邊,成為日本古老的茶園。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東麓還立有《日吉茶園之碑》,其周圍仍生長著一些茶樹。

與傳教大師澄從中國同船回國的弘法大師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閏七月二十八日上獻《梵字悉曇子母并釋義》等書所撰的《空海奉獻表》中,有“茶湯坐來”等字樣。

這一時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澄、空海為主體,以弘仁年間(公元810-824)為中心而展開的,這一段時間構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黃金時代,學術界稱之為“弘仁茶風”。嵯峨天皇愛好文學,特別崇尚唐朝的文化。

在其影響下,弘仁年間成為唐文化盛行的時代,茶文化時其中高雅的文化。嵯峨天皇經常與空海在一起飲茶,他們之間留下了許多茶詩,如《與海公飲茶送歸山》。嵯峨天皇也有茶詩送澄,如《答澄公奉獻詩》等。

總之,奈良、平安時期,日本接受、輸入中國的茶文化,開始了本國茶文化的發展。飲茶首先在宮廷貴族、僧侶和上層社會中傳播并流行,也開始種茶、制茶、在飲茶方法上則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雖于九世紀初形成“弘仁茶風”,但以后一度衰退。日本平安時代的茶文化,無論從形式上還是精神上,可以說是完全照搬《茶經》。

二、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

(一)鐮倉時代

鐮倉時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處于歷史轉折點的劃時代人物榮西撰寫了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身記》。榮西兩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個月,1191年回國。榮西得禪宗臨濟宗黃龍派單傳心印,他不僅潛心鉆研禪學,而且親身體驗了宋朝的飲茶文化及其功效。

榮西回國時,在他登陸的第一站——九州平戶島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榮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種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現了名為“石上苑”的茶園。他還在九州的圣福寺種了茶。榮西還送給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將其種植在寺旁。那里的自然條件十分有利于茶的生長,所產茶的味道純正,由此被后人珍重,人們將拇尾高山茶稱作“本茶”,將這之外的茶稱為“非茶”。

日本文永四年(公元1267年),筑前崇福寺開山者南浦紹明禪師,自宋歸國,獲贈徑山寺茶道具“臺子”(茶具架)一式并茶典七部。“臺子”后傳入大德寺,夢窗疏石國師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臺子,開點茶禮儀之先河。此后,臺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來。

鐮倉時代末期,上層武家社會的新趣味、新娛樂“斗茶”開始流行,通過品茶區分茶的產地的斗茶會后來成為室町茶的主流。

(二)室町時代

室町時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點茶道的影響,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現具有游藝性的斗茶熱潮。特別是在室町時代前期,豪華的“斗茶”成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與宋代文人們高雅的斗茶不同,日本斗茶的主角是武士階層,斗茶是擴大交際、炫耀從中國進口貨物、大吃大喝的聚會。

到了室町時代的中后期,斗茶內容是更復雜、獎品種類也更多,據記載有茶碗、陶器、扇子、硯臺、檀香、蠟燭、鳥器、刀、錢等。比起中國宋代的斗茶來,室町時代的斗茶更富有游藝性,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游藝性的的特點決定的。擺弄進口貨,模仿宋朝人飲茶,是一件風雅之事。當然,在室町時代的斗茶會里,也有一些高雅的茶會。室町時代的斗茶經過形成、鼎盛之后,逐漸向高級化發展,為東山時代的書院茶準備了條件。

在飲茶文化大眾化的潮流中,奈良的“淋汗茶”引人注目。文明元年(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興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館邸舉辦大型“淋汗茶會”,邀請安位寺經覺大僧正為首席客人。淋汗茶會是云腳茶會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后來成為珠光的高徒。淋汗茶的茶室建筑采用了草庵風格,這種古樸的鄉村建筑風格,成為后來日本茶室的風格。

日本茶道宗師武野紹鷗(1502—1555年)承先啟后。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紹鷗從界町來到京都,師從當時第一的古典學者、和歌界高、朝臣三條西實隆學習和歌道。同時,師從下京的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陳(三人皆珠光門徒)修習茶道。他將日本的歌道理論中表現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純凈、典雅的思想導入茶道,對珠光的茶道進行了補充和完善,為日本茶道的進一步民族化、正規化作出了巨大貢獻。武野紹鷗的另一個功績是對弟子千利休的教育和影響。室町時代末期,茶道在日本獲得了異常迅速的發展。

(三)安土、桃山時代

室町幕府解體,武士集團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群雄中強一派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系統。群雄爭戰,社會動亂,卻帶來了市民文化的發達,融藝術、娛樂、飲食為一體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矚目。寧靜的茶室可以慰藉武士們的心靈,使他們得以忘卻戰場的廝殺,拋開生死的煩惱,所以,靜下心來點一碗茶成了武士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戰國時代,茶道是武士的必修課。

千利休(1522-1592年)少時便熱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陳為師學習書院茶,后經北向道陳介紹拜武野紹鷗為師學習草庵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織田信長的茶道侍從,后來又成了豐臣秀吉的茶道侍從。他在繼承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的基礎上,使草庵茶更深化了一步,并使茶道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還原到了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上。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偉大的茶道藝術家,他對日本文化藝術的影響是無可比擬的。

鐮倉時代,日本接受了中國的點茶道文化,以鐮倉初期為起點,日本文化進入了對中國文化的獨立反芻消化時期,茶文化也不例外。鐮倉末期,茶文化以寺院茶院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各地都出現了茶的名產地。寺院茶禮確立。

總之,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期,日本吸收反芻中華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創。

三、江戶時代

由織田信長、豐臣秀吉開創的統一全國的事業,到了其繼承者德川家康那里終于大公告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維新,持續了260多年。

千利休被迫自殺后,其第二子少庵繼續復興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繼承其父,終生不仕,專心茶道。宗旦去世后,他的第三子江岑宗左承襲了他的茶室不審庵,開辟了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襲了他退隱時代的茶室今日庵,開辟了里千家流派;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了官休庵,開辟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稱三千家,四百年來,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棟梁與中樞。

在中國明清泡茶道的影響下,日本茶人又參考抹茶道的一些禮儀規范,形成了日本人所稱之的煎茶道。公認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國去日僧隱元隆琦(1592-1673),他把中國當時流行的壺泡茶藝傳入日本。經過“煎茶道中興之祖”賣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腳。后又經田中鶴翁、小川可進兩人使得煎茶確立茶道的地位。

江戶時期,是日本茶道的燦爛輝煌時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國茶文化后終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于中國茶道,但是發揚光大了中國茶道。

四、現代時期

日本的現代是指1868年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戶盛極一時之后,于明治維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進入穩定的發展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日間的茶文化交流頻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國的回傳。

喝茶的好處

1、保持身材

茶葉中的咖啡堿能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增強人體對脂肪的分解能力。定期飲茶可以縮減腰圍,降低身體質量指數(BMI),從而有助于預防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

2、改善記憶力

茶多酚有助于大腦進行局部調節,改善記憶力,提高學習效率。喝茶可以預防和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尤其是老年認知障礙癥。此外,咖啡堿能促使中樞神經興奮,有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

3、提高肌肉耐力

茶葉中含有一種名為“兒茶素”的抗氧化劑,可以增加身體燃燒脂肪的能力,改善肌肉耐力,有助于對抗疲勞,增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常喝綠茶,效果為顯著。

4、提高骨密度

雖然茶葉中含有咖啡因成分,會促進鈣隨排尿流失,但含量極低。即便是咖啡因含量頗高的紅茶,每杯也只有30~45毫克。

5、抵御輻射

茶多酚及其氧化物可以吸收一些放射性物質,保護細胞不受輻射傷害,對于修復受損細胞也有幫助。茶葉提取物可治療腫瘤患者在放射治療過程中引起的輕度放射病,治療輻射導致的血細胞、白血球減少,效果很好。

6、抵抗紫外線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質,用茶水洗臉能清除面部油膩,收斂毛孔,具有消毒、滅菌、抗皮膚老化的作用,還有助于減少日光中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傷,是天然的“防曬霜”。其實,茶葉中含量更多的是有助于減少鈣流失的物質,包括氟元素、植物雌激素類物質和鉀元素。常喝茶的人骨密度較高,髖關節骨折機率更低。

本文地址:http://www.www48783.com/26489.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