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上白族文化的縮影
報道組日前來到"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喜洲古鎮,這里有典型的白族建筑藝術和豐富的民俗文化,是白族及其文化的代表和縮影。
喜洲古稱"大厘城",在南詔大理國時期,因其富饒和氣候宜人成為王族的避暑休閑之地,同時也是茶馬古道上一個重要的中轉驛站,來往的馬幫都要在這里停留。到上世紀初,以"永昌祥""錫慶祥"等"四大家""八中家""十六小家"為代表的70多家喜洲商號遍布西南和東南亞地區,盛極一時。
記者走進喜洲古鎮,看到石板路兩旁都是高大寬敞的白族建筑。據史書記載,早在唐朝初年洱海周圍就筑起了"城廓村邑"的民居,而注重居住條件是白族最傳統的生活方式,流行俗語說本地白族人"大瓦房,空腔腔",外地客籍人則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是說白族人即使節衣縮食也要住得舒適。
白族建筑以其鮮明的特色獨樹一幟。白族民居大量采用以石頭為主的建筑材料,民間有"大理有三寶,石頭砌墻墻不倒"的俗語。由于受蒼 山洱海東西走向的影響,白族民居以北方常見的坐北朝南為貴,其民居主房多為坐東或坐西,大門設在東北角,布局上有"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馬轉角樓"等。
在這個蛛網形結構的古鎮里,有88個古意悠遠的大院落。鎮上家家流水,戶戶養花,隨意走進一家白族院落,不用打招呼,可以隨處走走看看,白族居民會善意地對你笑笑,甚至還熱情地邀請我們共進午餐。在伊家大院里,門窗上的木雕都是雕工精美,線條流暢,白族婦女楊鳳英告訴記者,院落里住著17戶居民。她在高大的屋檐下擺著一個小攤,向偶爾進院的人兜售她的兒媳婦做的小鞋、布老虎、蝴蝶等手工藝品。
整個古鎮里最有特色的要數寶成府了。這處宅院占地3600平方米,建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其原主人嚴寶成為其取名為"鏡廬"。嚴寶成的父親嚴子珍是"永昌祥"商號的創立者,乃喜洲首富。寶成府分南、北、中三院,北院和中院是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三房一照壁""六合同春"和"走馬轉角樓",造型為青瓦人字大層底。在北院和中院,可以看到白族茶道"三道茶"表演,我們還現場參觀了在南詔時期產生的白族民間工藝扎染制作,還看到了民俗展示,如白族中堂、新娘房、宗教展示等。而南院則為中西合璧的三層洋房,登上屋頂陽臺就可以俯瞰整個古鎮。
我們走訪了有300多年歷史的趙家大院,堂屋的墻壁和地面上的石板都有約4米長,有的上面有長長的裂縫,據說是以前的地震形成的。可惜的是屋檐下的龍頭形雕刻都已在"文革"期間被鋸掉,門上的精美雕花也被鏟掉了,只有從墻壁上模糊的大理石山水畫中還能隱約感受到歷史的悠遠。住在院里的83歲老人趙建新說,喜洲古鎮氣候氤氳濕潤,所以石板地上、墻上都長著蕨類植物,他養著茶花、蘭花、銀杏等花卉。
記者看到路邊許多窗戶裝著可以拆卸的木板窗,陪同我們的《蒼洱時訊》記者王淑云以前當過導游,她說窗戶里面的下方是空的,馬幫馱運的貨物從窗戶中遞進去,就放在窗戶下方。
我們走過窄窄的石板路小巷,準備離開。這時迎面走來一位六七十歲的老人,她像熟人般熱情地招呼我們:"不歇歇啦?走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