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十大名菜:文昌雞、嘉積鴨、東山羊、和樂蟹、曲口海鮮、臨高乳豬、五指山小黃牛、五指山野菜、海南粉、椰子飯。
接下來就來盤點一下海南十大名菜。
文昌雞
文昌雞——號稱“海南傳統四大名菜之首”。因產于文昌而得名,而且還是馳名中外的一道名菜。據傳,文昌雞最早出自該市潭牛鎮天賜村。關于文昌雞的由來還有一個典故。相傳明代有一文昌人在朝為官,回京時帶了幾只文昌雞請皇帝品嘗。皇帝品嘗后稱贊道:“雞出文化之鄉,人杰地靈,文化昌盛,雞亦香甜,真乃文昌雞也!”文昌雞由此得名,譽滿天下。因村野之雞受皇上天子賜名,村舍榮光,該村得名天賜村。天賜村中最早養雞人姓蔡,故文昌雞亦稱蔡氏雞。
在海南素有“沒有文昌雞不成席”之說。海南人吃文昌雞,傳統的吃法是白斬(也叫“白切”),是中國最佳食用型雞種之一,最能體現文昌雞鮮美嫩滑的原質原味。如果你夾一塊金黃色的雞肉放入你的口中,一定會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捧!”同時配以雞油,雞湯精煮的米飯,俗稱“雞飯”。白斬文昌雞在海南不論筵席、便餐或家庭菜皆派用場。在香港、東南亞一帶出備受推崇,名氣頗盛。
嘉積鴨
嘉積鴨盛產于海南瓊海市嘉積鎮,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相傳嘉積鴨是300多年前由華僑從馬來西亞引進的良種鴨,故稱“番鴨”。它形體扁平,紅冠黃蹶,羽毛黑白相間。其脯大、皮薄、骨軟、肉嫩、脂肪少,食之肥而不膩,營養價值高,故人們把嘉積飼養的番鴨稱為嘉積鴨。
民間把嘉積鴨視為補虛勞之食,取冬蟲草一起燉食,滋補之功更大,如與糯米煮鴨粥食之,有養胃、補血、生津之功效。講到了享受嘉積鴨,佐料也特別講究:用滾鴨湯沖入蒜茸,姜茸,擠入酸桔汁,加精鹽,白糖,辣椒醬調成。一般嘉積鴨有白斬、板鴨、烤鴨三種食法,但以“白斬”最能體現原汁原味,固而最為出名。
東山羊
東山羊自宋朝以來就已享有盛名,并是“貢品”,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東山羊產于萬寧市東山嶺,毛色烏黑,肉肥湯濃,膩而不膻。東山羊是在海南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條件下而形成的一個地方優良肉用品種.外貌特點是它的公羊母羊都有角都有胡須,頸部比較細長, 體質比較結實,毛色短而發亮。
東山羊的食法多樣,有紅燜、清湯、椰汁、干煸及火鍋涮等多種吃法,配以各種香料、味料,經過滾、炸、紋、蒸、扣等多種烹調。每種吃法都有各自的特色,但總地來說,就是好吃。
和樂蟹
和樂蟹是海南最負盛名的傳統四大名菜之一,和樂蟹產于海南萬寧縣和樂鎮,以甲殼堅硬,肉肥膏滿著稱。和樂蟹得烹調方法多種多樣,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其以“清蒸為佳,既保持了其原味之鮮,又兼原色形之美。
“清蒸和樂蟹”的特點是:突出了和樂蟹的原汁原味,其蟹肉鮮嫩,蟹膏為黃色,似咸蛋黃,配姜醋佐料而食,味極鮮美,極富營養。而且,它還有“補骨髓,滋肝陰,充胃液,舒筋活血,治疽愈核”的藥用功效。對人體可謂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曲口海鮮
曲口灣位于海口東寨港,曲口海鮮久負盛名,以青蟹、血蚶、蠔、對蝦最為出名。青蟹:曲口所產青蟹一般每只重達0.5公斤,與著名的和樂蟹有一比。在曲口除了每年八至九月其余10個月均能產大量的青蟹,其中尤其是以清明和冬至前后的青蟹為最佳。青蟹食法多種多樣,但多為清蒸。在民間,人們以青蟹所制的蟹餅,甜脆清香,別具風味。
血蚶:血蚶體內有汁似血,開水稍燙即可食用,味甚甘美,還有化痰、治胃酸過多之效。在民間使用的炭火烤食法,人們叫做“原味血蚶”。在海口,許多人家都有大年初一吃血蚶的習俗,人們把蚶殼當作兩扇“門”,蚶肉視為“元寶”,就期待著從新春伊始開“門”見“寶”。
蠔:曲口的海鮮蠔是可以說是全海南最靚的蠔,味道鮮美無比。蠔為牡蠣之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還有藥用價值,煮湯似奶汁,素有“海上牛奶”之稱。曲口野生生蠔很是有名。這種生蠔生長于神奇的曲口紅樹林中,個大肉嫩。無論是以秘制蒜蓉調配還是炭火燒烤均鮮嫩爽口,豐潤香腴。
對蝦:曲口海鮮的對蝦有墨吉對蝦和斑節對蝦,以體大、味美而著稱。
血鱔:血鱔是一種特別的鰻類,無骨無刺,渾身是血,肉細湯濃,營養極豐富,食法可清蒸可油炸。
臨高乳豬
臨高乳豬因產地于海南北部的臨高縣,故名。它以皮脆、肉細、骨酥、味香而聞名,不管是烤、燜、炒、蒸皆可口,但以燒烤最佳。烤臨高乳豬是很有講究的,豬不能太重,一般每只約二十斤以內。師傅將屠宰好的乳豬剖開、碎骨,上好佐料,然后放在炭火之上用文火烘烤。一邊不停地翻動,一邊不時地往豬身上涂花生油,據說這樣可以使烤出來的乳豬皮脆而不起泡,增色又增味。在臨高地區,每逢有親朋好友前往,都要以臨高乳豬招待的。
五指山小黃牛
海南當地人有的地方把“小黃牛”稱做“鹿肉”、“瓊中小黃牛”、“五指山小黃牛”等,但凡所有賣小黃牛肉的店,多稱是“野黃牛”。至于野黃牛的吃法,清炒、油煎、干煸、燒烤各有特色,味道俱佳。如干煸做法,由于肉質好,不需要太多調料和加工,炒時加入海南的山柚油,灑了芝麻和香菜,肉味自然而美。其中的牛筋,牛筋是淡黃色,被切斷后,呈圓柱形、牛筋有韌性,很耐咬。如果享用野牛火鍋,味道更是鮮美。而黎族人的傳統則是架在木炭上烤,吃起來倒也風味獨特。
五指山野菜
五指山野菜原名鹿舌菜,又名馬蘭菜、革命菜,生長在海南省中部五指山區,常年生長,與樹仔菜、四棱豆相比,這種菜冬天不減產,沒有季節的限制,好種好管,是當地農民常食用的菜肴,它以其清香嫩滑的口感博得人們的喜愛。在戰爭年代是瓊縱戰士的家常菜,故名革命菜。作為一種無污染、易生長的本地特色野菜系列之一;是海南目前以“天然、野生、綠色、無公害”為主題推出的系列野菜;也是清熱解毒的良藥。
海南粉
海南粉是海南最具特色的風味小吃,流傳歷史久遠,在海南島北部的海口市、定安縣和澄邁縣的市鎮居民中食用比較普遍,而且是節日喜慶必備的象征吉祥長壽的珍品。
海南粉其白如雪,其細如絲。其食法,北方人叫“涼拌”,海南人叫“腌粉”,即在制好的米粉上加上油炸花生米、炒芝麻、豆芽、蔥花、肉絲、香油、酸菜、香菜等。正因為海南粉的細,所拌的料才能入味,經拌均后其味醇香撲鼻,余味無窮。吃后再加上一勺用海螺煮的海螺清湯,更是鮮香無比。如今,海南粉已風靡全島,成為名副其實的“海南粉”。
海南粉有兩種:一種是粗粉,一種是細粉。粗粉的配料比較簡單,只在粗粉 中與進滾熱的酸菜牛肉湯,撤少許蝦醬,嫩椒、蔥花、爆花生米等即成,叫做 “粗粉湯”,而細粉則比較講究,要用多種配料、味料和芡汁加以攪拌腌著吃,叫做“腌粉”。海南粉通常指的就是這類“腌粉”。
海南粉制作:將大米(不限量)用沸水燙過,再用清水浸泡30小時后磨成米漿,裝入布袋擠壓成含水量50%的干漿。用沸水煮至半熟,放進粉碎機中加水磨打爛成稀漿,再裝入布袋中加重壓,濾出純凈米漿。去除米渣、雜質,加入少量番茨粉,攪拌后裝入下端有篩眼的布袋中,慢慢壓迫布袋,使米漿通過篩孔成細條狀擠出,徐徐落入沸水鍋中燙熟。海南粉撈起用冷水冷卻后瀝干,即成粉條。
海南粉要食用時,夾適量凈粉條于碗(碟)中,依次加入適量的老抽(摻有味精的紅醬油)、蒜泥、用蒜頭爆香過的花生油或芝麻油,煮熟的黑豆芽,用肉絲、筍絲、蝦仁、生粉配制成的熱芡汁,牛肉干絲、炸尤魚絲、油炸花生米、炒芝麻仁末、脆炸面片及碎香菜,用筷子夾著粉條攪拌調勻后便可進食。
海南粉風味特色:多味濃香,柔潤爽滑,刺激食欲,故多吃而不膩,愛吃辣的加一點辣椒醬則更起味,吃到末尾剩下少量粉時,加料一小碗熱騰騰的海蚌湯摻和著吃,更是滿口噴香,回味無窮。
椰子飯
在海南的民間食品中,椰子飯是一種極為獨特的食品,是由海南優質糯米、天然椰肉和椰汁一同蒸熟而成,是海南傳統農家小吃。椰子飯,又名椰子船,在海南的文昌等地,食用此種以椰子肉為底的船形小食品,是當地人民祈求幸福的象征,也是宴請貴賓和親朋好友的上等佳品。
海南省風味飯食。以大米和椰子為主料,配多種輔、味料烹制而成。此品在民間制法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提高,講究色、香、味、型,成為宴席佳品。
椰子飯做法獨特,風味別具一格,實為難得的天然食品。早在《本草綱目》及食補的民間偏方中都有記載,其具有補腎壯陽、溫中理氣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