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馬蹄馓子
簡介
馬蹄馓子又名寒具,是一種古老的漢族面食小吃,屬于寒食節,清明節食俗。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宋蘇軾曾作《寒具》稱贊道:“手搓成玉,數尋碧油,輕蘸嫩黃”。清朝年間,馓子鋪在汝南已遍及城鄉。馬蹄馓子系用清油細面炸制而成,因條細色黃,形似馬蹄而得名。味道醇正,香而不膩,干吃焦酥,熬湯耐煮,柔而不散。食用方便,易消化,耐久存且經濟實惠。當時72名店,店店都有馓子鋪。如今,汝南馓子改進了制作方法,具有把小、條細、色鮮、味純的特點,曾于1996年在河南國際飯店面點評選大賽中奪冠。
歷史文化
寒食節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因為要以寒食寄哀思,寒食節這一天就不能吃熱飯熱菜,汝南人就以清油炸制細面。因馓子可儲存數月不壞,古時寒食節禁火,往往用來代餐。雖為油品,但易于消化,是老弱、小孩、產婦的補品,又是親朋好友交往的禮品。由于經濟實惠,稍有條件的家庭,還可以作為主食食用。
做法
制作方法:
1.制水調面團:把鹽用水充分溶解后,加入面粉拌和,然后將面團充分搗制,一般不少于20分鐘,使面團具有良好的韌性。不調韌性面團制成后把它平攤在操作臺上,由邊緣逐步向中心劃開。用雙手把劃開的面團粗條在操作臺上揉搓成5毫米直徑的細長圓條,邊揉搓邊逐層盤入放有花生油的磁盆內(每層之間必須涂油,防止粘條),條盤放好后必須放置2小時后才可繞條炸制。
2.繞條炸制:待盤條回餳后,以右手執條邊拉邊繞排列左手四指上,繞時左手四指伸直,用大拇指按住條頭,繞7~8圈,再以右手伸入條圈中,兩手四指并攏抻拉面條,使繞條延伸至原長2倍,再騰出右手用2支筷子叉住左手上的繞條繃緊,然后雙手各執1支筷子放入油鍋炸制,油溫一般在220℃左右。入鍋片刻用筷將繞條疊制成扇狀,再取下竹筷。也可以使1支筷子翻轉180°繞成長卷狀。還可以用不同手法制成梳型、花朵型、帚型等。油馓成型后要在油鍋內翻動,使色澤均勻一致。待炸至金黃色出鍋瀝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