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色小吃:上海南翔小籠包簡介:南翔小籠是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的傳統名產,原名南翔大肉饅頭,后曾稱南翔大饅頭,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形美著稱。起始于清代同治,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由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創始,后日華軒的小籠師傅分別受雇于古猗園或自行開設松鶴軒經營,全鎮酒菜館爭相仿制,旅滬的南翔人也邀請南翔師傅,分別在上海城隍廟和西藏路開設南翔小籠店,經常顧客盈門。
對于小籠包而言,自然新鮮的汁水是其精髓。吃小籠可先在底邊上咬破一小口,吮吸兩口汁水,然后將小籠入口咀嚼品味,如此既可盡享美味不至浪費,也可防止汁水溢出,弄臟衣物。有口訣這樣唱到:“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吸湯。”
歷史文化
南翔小籠制作技藝于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誕生,因餡料為秘制配方,制作技藝一直靠師徒之間薪火相傳。
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鎮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對大肉饅頭采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他用不發酵的精面粉為皮,豬腿精肉手工剁成的餡料加上肉皮凍制作而成。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第二代傳人吳翔升在上海城隍廟開設南翔小籠饅頭店。后因戰亂等因素,第三代、第四代傳人流失于歷史記載。
1958年,古猗園重新恢復經營南翔小籠饅頭,第五代傳人封榮泉改良制作工藝,使南翔小籠重回普通百姓餐桌。
1997年,李建鋼成為第六代傳人。2000年,他制訂了該技藝的標準和規范,選料、配方、攪拌乃至揉面、搟面,每一道都有明確的標準。
南翔小籠產地主要分布在嘉定區南翔鎮,后來擴展到嘉定全區及上海豫園老城隍廟等地。南翔小籠創始人黃明賢出生于嘉定區南翔鎮,早年開設日華軒糕團店,經營南翔大饅頭,黃明賢天天挑著饅頭到古猗園叫賣,因大肉饅頭味道鮮,膾炙人口而出名。同行老板聞風而動,都來古猗園叫賣大肉饅頭,使黃明賢生意受到影響,不能一人專利,于是他對大肉饅頭采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選用精白面粉緊酵搟成薄皮,又以精肉為餡,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以取其鮮。餡內灑入少量研細的芝麻,以取其香;還根據不同季節,加入蟹粉或蝦仁或春筍,以取時鮮。每只饅頭折裥14個以上,50克面粉制作10只饅頭,形如荸薺呈半透明狀,小巧玲瓏;出籠時任取一只放在小碟內,戳破皮子,汁滿一碟,為佳品,逐步形成皮薄、汁鮮、肉嫩、餡豐的特點。
后來旅滬的南翔人邀請黃明賢到上海城隍廟開設南翔饅頭店和西藏路上開設古猗園饅頭店,掛名南翔小籠,至今盛名不衰。因南翔小籠味道鮮、膾炙人口而出名,同行老板紛紛效仿,使南翔小籠在上海及全國各都見其身影。日華軒名聲大振,大家爭吃南翔小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