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平餛飩
簡介
宣平餛飩,是在柳城畬族鎮一帶特有的美味餛飩,柳城畬族鎮原為宣平縣所在地,后與武義縣合并,宣平餛飩制作上是非常講究,餛飩薄薄的皮都是是手工打制。餛飩皮打的很薄,餛飩的肉餡采用新鮮宣平當地的飼喂豬草的優質瘦肉,完全用手工剁制的土豬肉漿,而不是用機械絞肉機加工的,然后拌入一點芝麻粉。宣平餛飩的肉餡很飽滿,白里透著紅,樣子好,味道更好。
煮宣平餛飩的方法很獨特,在把水煮開以后,馬上放入包好的餛飩,過幾秒鐘就馬上撈起裝進碗里,你不用擔心餛飩可能會沒有熟透。也因為餛飩皮很薄餡也嫩,燙一下就熟了,還保持著獨特的口味。到武義牛頭山,經過宣平的時候,不妨去嘗一下地道的宣平餛飩,不管牙好牙不好都可以吃,而且還特別適合嬰兒寶寶吃。
歷史文化
對于餛飩的來歷,古時候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另有一種說法則來自道教,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